网上有关“南传佛教的称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传佛教的称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僧人的法名
俗人出家,加入僧团,就意味着由于信仰而舍弃家居生活,专事修行。这样的改变在称谓上的反映则是放弃了在家时的姓名而采用法名。
佛陀住世时,出家的仪轨相对简单,只是佛陀本人对欲出家者说:“善来,比丘。”彼人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得具足戒。《善见律毗婆沙》载,依此法得戒者为一千三百四十一人。这些人则称为“善来比丘”。
在僧团内,他们依然使用在家时的姓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在当时佛陀的大弟子中德高望重者,已开始被人们以其出生地称呼,以表示敬重,如目犍连也被称为“拘律陀”(古印度地名,目犍连出生地)。
后来的出家众日渐增多,且由佛的弟子们授戒,于是开始由授戒师给予法名。在《增一阿含》中有“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为释种”之说。在中国的东晋时期,道安首倡所有出家人皆以“释”为姓,名则得之于授戒师。此后汉地出家佛弟子的法名均由此构成,如释道安、释法云等等。
在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出家人的法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名字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为授戒师所赐,如:Walpola Rahula(瓦尔朴拉·罗睺罗),前者为其出生地,后者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 Dhammajoti(吉隆坡·法光)。
虽然僧人的法名是如此确定的,但这一法名不能随便用于称呼,其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主要是用于自称。在非常庄重的场合,自称时常冠以Bhikkhu(比丘),如:Bhikkhu Kualalumpur Dhammajoti;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护照、文件等,则不冠以Bhikkhu,而使用法名全称;在比较随便的场合,则只称法名第二部分,如:Dhammajoti。
其次,在毕业、授职典礼等官方场合,由他人称呼其名,通常在名前冠以the Reverend(缩写为the Rev.意为尊敬的),或Venerable(缩写为Ven.也是尊敬之意),如:the Reverend Walpola Rahula。在非正式的、与某僧人较熟识的场合,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可用法名的后一部分称呼之,但不可直呼,可称为:Venerable Dhammajoti。
对于国内外有名望的大法师,或一省、一市之僧领,则多用其出生地+法师称呼之,如:Walpola 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是斯里兰卡对所有僧人最最常用的称呼)、Columbo Hamuduruwo等。有时,为了表示对大法师的敬意,常常使用敬语形式Hamuduruwane(即词尾变形)。
以上是和僧人法名相关的称呼问题,在斯里兰卡,对僧人所使用的敬语称谓相当多,容后专章叙述。
对僧人的称谓系统
佛教四众分为两个社会群体,即出家众和在家众,分别有各自的称谓系统。出家众称为Samgha(僧伽、僧众),又分为男女二部,男部由Bhikkhu(音译为比丘,意译为乞食男)和Samanera(意为沙弥,或十戒男)组成;女部本应由Bhikkhuni(比丘尼或说乞食女)和Samaneri(沙弥尼、十戒女)组成,但由于比丘尼传承在斯里兰卡已经断绝,至今没有二部受戒的比丘尼,只有十戒女。以上所有这些名称一般不用于相互之间的称谓,僧人与僧人之间、俗人对僧人称呼时,按照长幼、身份、职业和职责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方式。
在斯里兰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称谓形式是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无论长幼、身份高低、是否认识,都可以这一称谓称呼。为了更确切地表达或表示敬意,则是在这一称谓前加不同的定语。
例如按长幼称呼时,对于年幼的小沙弥(十几岁),出家人、在家人一般称之为Podi Hamuduruwo(意为小师傅)以表示尊重与亲近。在僧团内部,年长的僧人或地位高的僧人或依止师对小沙弥常称之为Podinama、Podiunnanse、Poditana、Podiatta等,这些称呼的基本意思都是“小和尚”,有时亲近师或依止师在向他人介绍徒弟时使用GolaNama,意为学僧。对于年纪稍长,或有身份的僧人,如一寺之住持,则使用Loku Hamuduruwo(大和尚、大法师)称呼之。例如在我们所住的寺庙内,常听到僧人或在家人以此称呼庙里的住持。
按照在僧界僧职的高低,有Mahanayaka(大导师或大首领)和Nayaka(头领或导师)等称谓。前者用于称呼某一教派的大首领或全国性佛教组织的领导,在斯里兰卡,主要有三个教派,这些教派的首领加上其他几个小教派和全国性组织的头领,能称为Mahanayaka的僧人不过十人。在使用这一称谓时,通常称为Nahanayaka Hamuduruwo。Nayaka一般用来称呼地方省或区的僧领,或大寺之住持,通常称为Nayaka Hamuduruwo,这一称谓与Loku Hamuduruwo可以互用。
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职业称呼之。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可在政府、学校及其它社区部门任职,因此,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如:Veda Hamuduruwo(从医的法师)、Nakathbalana hamuduruwo(占星师)、Chitra-adina hamuduruwo(美术师)、Guru hamuduruwo(老师)等。
不管僧人地位多高,从事何种职业,一律住在寺院中,过僧团集体生活,并在寺院中担负一定的职责,因而,可根据僧人在僧团中的任职称呼之。如:Bana kiyana hamuduruwo(说法师)、Pirith kiyana hamuduruwo(诵保护经师)、Kavi bana kiyana hamuduruwo(偈陀讲法师)、Kruhtyadikari hamuduruwo(掌财师)等。
由于寺院生活相对简单、清净,有利于僧人的学习与修行,因而僧团中的著名学者或学问僧层出不穷,他们或在国内外的大学中获得博士学位,或通过佛教界的全国考试,获得班的达(或译为班智达)学位。这些法师深得僧俗各界的尊重,获得博士学位的,一般称为Doctor某某,如:Ven.Dr.Dhammajoti;获得班的达学位的则称呼Pandita hamuduruwo。据说,班的达学位甚是难考,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梵、巴文,而且要能诵多部经,并擅说法布道。每年考试通过率仅为2%。在我们所住的寺庙中,有大约60位僧人,而获得此学位者仅一人。
对在家众的称谓
斯里兰卡是一个全民信教的社会,除了庞大的僧团之外,其余的人构成了在家信众,称为Upasaka(为受三归、持五戒的在家男居士,音译为优婆塞,意译为信男、近事男),和Upasika(受三归、持五戒之在家女居士,音译为优婆夷,意译为信女、近事女)。这两个名称和比丘、比丘尼一样,是对某一类人的统称,因此一般不用于指称某人。
由于在家信众的护持与供养,僧团才得以生存、壮大,因此僧徒把在家信众称为供养人,即:Dayaka(音译为檀越,意译为男施主、男供养人)和Dayika(檀越、女施主、女供养人)。这两个名称在使用时,一般不和姓名连用。
此外,僧人对在家人,尤其是长者,经常使用敬语,留待后章再述。
敬语的使用
在一个佛化的社会里,僧团与在家信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家信众把护持三宝、供奉僧团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万的斯里兰卡,有大小寺庙5000多所。为使僧人衣食无虞,每一个寺庙所在地的信众安排好每日一户,轮流给僧人供斋,诚心诚意,乐此不疲,总是把最好的饭食供奉给僧团。僧人们把在家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把为在家众排忧解难,扶危济困,使其精神怡悦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们为每一家的婚丧嫁娶、生日庆典、店铺开张等,尽心尽意作法事,进行法布施,更确切地说,是僧团承担起了全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僧俗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在称谓上则是大量敬语的运用。这些敬语大致可分为僧人对僧人、出家人对在家人、在家人对出家人等几类。
僧人和僧人之间,除了上述所说的Nayaka,Maha nayaka,Loku hamuduruwo等表示尊敬的称呼外,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的比丘经常用尊称Istaweera(意为尊者)。常和法名一起使用,例如:DhammajotiIstaweera,Rewatha Istaweera;或与另一尊称Vahanse一起使用,例如:Istaweerayan vahanse(尊敬的上人)。
出家人对在家人出于敬重,常称之为妈妈、长者、兄弟、姐妹等,如对年纪稍长的男居士称为Unnehe或Loku unnehe(意译为大德、长者),对年纪稍长的女居士称为Upasakamma(施主妈妈)。把在家众称为长者、妈妈、兄弟等是僧人对在家人表示亲近与尊重时使用的,在家人却不能用这样的称呼来称呼出家人,因为从理念上说出家无家。
在家人对出家人所使用的敬语更为复杂,除上述的尊称外,还有Hamuduruwane:这是通过“法师”一词的词尾变形生成的“法师”的敬语形式。
Vahanse:这是使用最普遍的敬语形式,可以和其他称呼一起使用,意为尊敬的。
Obavahanse:Oba是“你”的敬语式,这一称呼相当于英语的YourHonor。
Tamunnanse也是YourHonor,这两个称谓形式用于对僧人说“您”时使用。
Suwameenvahanse:此词是上流社会人士对僧人的尊称,可译为“最尊敬的”。因为此词太正规,所以不是社会上的流通敬语。
Sadu:此词是年轻人中流行的对僧人的敬语。
敬语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僧俗之间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佛化社会僧伽所处的特殊地位。
现代尼姑与和尚还和古代一样吗?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尼姑和和尚?
应当来自于佛教,祖先是不是释迦摩尼我不能胡说,但我参考了这么一段话:方外人士中的僧侣道人各有不同的称呼,其中女性僧人称为尼姑。乍一看,这个称呼与被称作和尚的男性僧人之间似乎关系不大,其实,两者是有关联的。?
出家的男僧人最早称作比丘,女性僧人则称为比丘尼。比丘尼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原语有破烦恼者之意,意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也是梵语的音译,又作毖辵尼,辵尼等,意为乞士女=除女,又称沙门尼、尼,皆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女子。比丘尼所受具足戒要比和尚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举其大数,号称五百戒。据说最早的比丘尼就是释迦摩尼的姨妈。尼姑的说法就来源于比丘尼,尼即比丘尼的简称,而姑则是古代对于女子的泛称,比如女道士也成为道姑。所以尼姑就成为古代对于出家修行的女僧人的称呼,号做女和尚。
对于问者的问题的补充:我赞同楼上的观点,尼姑根本就不算什么教派,是佛教中皈依佛门的女受戒者,这怎么能用派别来形容呢?你问的话根本不对,再说,它也不是学派啊,就算是问也不能问成是什么学派的,也应当问是什么教派的啊?你问的问句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措辞都存在很大问题,不然请你虔诚的想想怎么措辞再虔诚的问吧。
他们没关系都是佛教中人 尼姑,世俗中称呼出家女众,不是很礼貌的称呼 。佛教称谓: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
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0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卷三),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三;《杂阿含经》卷二十四;《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撰集百缘经》卷八;《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奎马女修士撰·赖显邦译《佛陀时代的女众》(《谛观》杂志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拼音:hé shang
英文:Buddhist monk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编辑本段]解释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编辑本段]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是等级的表示。刚剃渡的小和尚在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后,会参加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验及格后,庙里的老和尚会用线香帮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例如看锁码频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写金刚经时不再要左顾右盼,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观或龙发堂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可能是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然而这第十个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十个疤的[上帝级和尚]不超过五个。不光是头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说:手臂。
补充: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
元将,伯牙吾台氏。从讨李璮,战老僧口,斩获甚众。从攻襄阳,赞画有方。从丞相伯颜渡江,与宋军战于柳子、鲁洑、新滩、沌口。后二年围潭州,城破,诸将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后官常德路达鲁花赤,复擢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 [编辑本段]老挝和尚在老挝大部分男人小时候都当过和尚,5岁左右被送进寺院,叫NOVICE,跟和尚学习佛法、英语、法语和其他知识。如果20岁的时候还不离开寺院,就直接升为MONK,也就是正式的和尚。不过大部分的人到时候都会还俗,用受过的教育来找一份工作。对于一个老挝男人来说,如果没当过和尚,简直就是人生的最大憾事。 [编辑本段]文章(作者:许嵩Vae) 《和尚》
许嵩
不知你是否已将这个词汇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拿了钵盂的人,穿梭于各大居民区,逐户化缘。这些人刚开始神情若仙,谈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怕他只有30岁。一旦化缘不成,则缘飞缘灭,凶相毕露。一年夏天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寺庙,正当我被宏伟的千手观音像深深的震撼时,一个戴着墨镜的和尚打着手机风尘仆仆的从我面前拂过;还有一次去过一个没有名气的寺庙,院内的大墙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灭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红尘,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影响着尘世中的我们。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动员大会上老师是这么讲的:哪位同学学习的时候能坐得住,能心无杂念,成绩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这东西,因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无杂念,可惜成绩没搞上去脑力先搞下去了。现在看来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样避世高蹈,隐姓埋名。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讲: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厦的木材,本来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聚之处长成。因为远离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损伤,才能够一一长成大才。
许多年前那部《大话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妈妈的境地,从此唐僧成了啰嗦的代名词,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对此我的看法是,喜剧该有一个底线,就是别把无知当有趣。和尚招谁惹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诋毁它,给它塑造一个与他恰恰相反的形象。南宗禅其实把念经鄙弃为无事忙,能不开口,则不开口,因为“口是祸门,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静心向禅”。相传,佛陀曾于灵山大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众皆茫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汇之间,迦叶尊者成为传灯一祖。可见多做多想,少说空话,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对人宇宙的顿悟分成三个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描写寻找真理的本体不得的情况。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描写似已悟道而实未了悟的阶段。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说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成终古,超越思虑执著后显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讲我们的高一高二分别处在第一第二境的话,那么高三就是该到第三境界的时候了。当然郁闷和茫然是有的,因为现世有许多的矛盾和不公。可惜的是,从原始人出现贫富分化后,人类社会不再公平。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学习和尚的看破红尘吧!即使不出家,旷达些也是好的。
**《食神》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食神只要用心烧饭每个人都是食神。虽然逻辑上讲不通,但套用一下还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关于“南传佛教的称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绮枫]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cshi/202508-225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绮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南传佛教的称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传佛教的称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僧人的法名俗人出家,加...
文章不错《南传佛教的称谓》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