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正确地学习国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正确地学习国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国学听起来唬人,使人避之犹恐不及,正如对经典的描述:大多数人想看而没有看过的书。亲近国学,概因有二:其一、今人想过和没有想过的问题,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若不去找,自取其辱;其二、白话文读着不过瘾、不解渴、琢磨头少,不像经、史、子、集,常读常新,意韵无穷,营养丰富,能量充沛。一个人的阅读根系,一定要根往下扎,不必被奇花异果吸引,要从根部去找营养。奇花异果,美则美矣,一旦追根溯源,恍然大悟,不再吃惊羡叹。找到根了,则“不受惑”。胡适当年在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说,我要告诉年轻人的,就三个字,“不受惑”。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读书择其善者而从之。再追究,择其信者而从之。若不信,则不辩善恶。所以,书字头上一把刀,信。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没错。不是教你不信书,而是要“择而信之”。今人则矫枉过正,搞成了“怀疑主义”,怀疑一切。什么都不信。挑出一点小毛病,放大若干倍,唾弃之。这不是读书法。这是扔书法。真正读书种子,坏书也能看出好,好书看出知来,知书而达礼,达礼而笃行。非如此,则像俗话所说:“读书读到牛屁眼里去了”。所谓打通任督二脉,只是神通,是把戏。打通没打通,并不重要,打通了,也只是得些神通,此神通解决不了世间问题,也只是让别人赞叹一下而已。刀枪不入又如何?一颗子弹就把你干掉。所以,此等神通不重要。法力再大,也是一具肉身。肉身也是现世的象,此象能否“一叶而知秋,而知四季,而知八荒”,这就是学习,就是修行。
在家族中,我从来不以暴力对待弟弟们,我一强大了,他们都很尊敬我;我一强大了,长辈们也会放心,再也不耳提面命了。有时我想听他们的训诫,但他们再也不肯多指指点点了,这是我难受的地方,又要靠我一个人去摸索。最大的反抗,就是把自己搞强大了。只有弱者才造反。强者不叫造反,强者叫顺理成章。真正的强大是不需要“示强”的。待弟弟们,我一强大了,他们都很尊敬我;我一强大了,长辈们也会放心,再也不耳提面命了。有时我想听他们的训诫,但他们再也不肯多指指点点了,这是我难受的地方,又要靠我一个人去摸索。最大的反抗,就是把自己搞强大了。只有弱者才造反。强者不叫造反,强者叫顺理成章。真正的强大是不需要“示强”的。 李健的歌《故乡山川》我很喜欢,他把故乡吟唱得很唯美。小镇,小环境;大城市,大环境。要是大环境不好,只得去营造一个小环境了,是谓明哲保身。孔子说:不入危邦,不居乱邦;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老祖宗把答案都告诉你了,你还在想问题?可笑。是否回小镇隐居,我喜欢一句官腔:一切视情况而定。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需要时刻绷紧一根弦,要有留点时间给自己的意识。这样才能在本职工作之外,拥有看书、写作、思考的独处时间,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人每时每刻都在起念头,但我们要做到只存一念。其实,在达到“只存一念”状态时,人是特别舒坦的,进入一种单纯的忘我境界。人要保存单纯的念头,杂念妄生则后患无穷。但我们也要克服自己,因为人一刹那间会闪现很多念头,我们要从这么多念头中提取一个出来,不被其他念头所干扰,并不容易做到。佛教金刚经说“善护念”,就强调了唯一的重要性。我们要护持好自己的念头,清楚明白哪一个是自己的念头。 以前觉得人人要为我,对我有帮助的人就交往,活在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状态中,后来慢慢醒悟过来了。因果规律很强大,如果没有看到果,是因还没
李健的歌《故乡山川》我很喜欢,他把故乡吟唱得很唯美。小镇,小环境;大城市,大环境。要是大环境不好,只得去营造一个小环境了,是谓明哲保身。孔子说:不入危邦,不居乱邦;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老祖宗把答案都告诉你了,你还在想问题?可笑。是否回小镇隐居,我喜欢一句官腔:一切视情况而定。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需要时刻绷紧一根弦,要有留点时间给自己的意识。这样才能在本职工作之外,拥有看书、写作、思考的独处时间,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人每时每刻都在起念头,但我们要做到只存一念。其实,在达到“只存一念”状态时,人是特别舒坦的,进入一种单纯的忘我境界。人要保存单纯的念头,杂念妄生则后患无穷。但我们也要克服自己,因为人一刹那间会闪现很多念头,我们要从这么多念头中提取一个出来,不被其他念头所干扰,并不容易做到。佛教金刚经说“善护念”,就强调了唯一的重要性。我们要护持好自己的念头,清楚明白哪一个是自己的念头。
以前觉得人人要为我,对我有帮助的人就交往,活在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状态中,后来慢慢醒悟过来了。因果规律很强大,如果没有看到果,是因还没有到。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因果循环屡试不爽。所以说要存善念存善心,因为因果循环会展现出来。永远不要有敌人,不要有事物的对立面。一定要化解,将对立面化开。有到。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因果循环屡试不爽。所以说要存善念存善心,因为因果循环会展现出来。永远不要有敌人,不要有事物的对立面。一定要化解,将对立面化开。 我们以前想过的和没有想过的,前人都给了我们答案。我们现在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对答案视而不见。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把小环境营造好了,比如办公室和家里。现代人很喜欢装修,其实我们的心灵需要装修。将自己从内到外装修成一个整洁的状态,让自己随时可以容纳新鲜事物。现在很多人心里只容得下自己,心里摆满了杂物没有打扫干净,更别提装修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020.12.28 ?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解读论语第301天)
日经第638篇(卫灵公第十五)
经典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也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按礼的要求,也就不完善。”
孔子这段话是说给当时的国家***听的,也就是当时有地位的人。
拥有天下的叫天子,有国的叫诸侯,有家的是大夫。
当时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阶层层次大致分五大类: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到庶民,这五个等级。
《孟子》里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要是没有仁德,就保不住四海。诸侯要是不仁德,就不能保社稷。
比如,秦始皇吧,他有智慧,也有能力,他统一了天下,对于中国他功不可没。同时也因为他的不仁,做错了事,比如:焚书坑儒事件,所以,天下虽得之,却失之,秦朝没几年就灭亡,被汉朝所取代。所以,不够圆满。
我们讲: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所以,要当好一个***,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按孔子说的,一个***既要有智慧,又要有仁德,还要有庄重的仪表,同时对人、对事都要有礼有度,这样方能把天下或国家治理好。
用佛家讲就是有智慧的同时还要有慈悲,没有慈悲就没有入门,没有敬畏就没有开始。所以,佛法、圣贤之道其实都是以慈悲为本,以仁为本,然后,运用智慧使人明明德。
大学之道就是圣贤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时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且,时刻觉察自己的身口意,善护念。
孔子这段话的四个要点是互相作用,合而为一的,也就是说,有智慧才能保证仁德圆满,仁德圆满必定亲民,亲民必定懂礼节,懂礼节必定有智慧。反之,就是某一点上没有具足。
阿弥陀佛没有成佛前,发了四十八大愿,他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发愿之后他就开始修行善护念三业,即经上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口意,善护念。
口业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身业就是不失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也就是说,从里到外都庄重。
意业就是保持自己的心:清净无染,远离污染。
那什么是污染?比如,恶念,自私自利的念头,贪瞋痴慢……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当真的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自性就显现了,这个和前面讲过水静则倒影现的原理是一样的。
同时,我们毕竟都是凡人,在境界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时候,心还是要勤拂拭。怀宇宙之心,同时脚踏实地,力行为先。
人生成功的原则--不忘初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摘自网页
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你们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都是年轻过来的,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弯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
一般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社会的环境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中国儒释道三家,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很纯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染污,永远保持那个光明磊落、坦白纯洁,如老子所讲的「如婴儿乎」!
一个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修行之路由平地的凡夫而到达成道成佛,哪有那么简单啊?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没有的啦!所有的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修越远了。要想有所成就,「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去出家,那个心情永恒保持下去,一定能够成佛。
所以《华严经》上佛说的,「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这句经典的文字可以多种解释,第一个念头看清楚参透了,就是菩提,就成佛了;也可以说最初动机出家,那个诚恳真诚的心永恒如此,就不得了,一定成佛。做人做事也是一样,开始对这个人诚恳,对这个人有礼貌,对这个人好,永远如初,那就不得了,就怕不是哦!
像我在当年闭关,上山下山我早晚还是一样拜佛,一个人没有断过。譬如我几十年每天晚上施食,等于你们说放焰口,每天晚上施食从来没有断过,出家如初,学佛动机开始就是这样。换句话,我几十年生活,念念求得菩提中,没有变过。现在拜佛我比你们还拜得厉害,假使拜,还比你们轻快灵便,也是一种功夫啦。
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
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这是讲那个人一念真心出家的时候,那个诚恳的决心,没得话讲。出家人一辈子修持都像开始出家的那一下子的精诚的话,那他就成佛有余了。
《华严经》也有「菩萨初发心时, 即成正等正觉」的道理。「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要检起来,不管它一天半天,乃至还有一秒钟,要检起初心来。那个诚恳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要警觉,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觉反省。
我能够体会到什么呢?我就是肯遍学一切法。你说你文章好,好!我就搞搞文章,搞到差不多也会了,又把它丢掉了。反正你说这一套你会,我也必须要会一点。你说你科学了不起吗?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你那个常识我也要摸一点,知道了,就丢掉。但不能不知,要知而能舍,才可学佛学道。
但是我有一个专门深入,锲而不舍的,那就是我必须要如何证道。就是这个事,其余的那些都是花花朵朵,不足挂齿。文人慧业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知啊! 「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千万不能够抱到头陀心情,只求自度而已。修持的方法上呢?要走方便多门,归元不二的路子。先抓到一个来求证,这是初修的方法,等到一通百通,大事了毕就好了。
所谓「初正则终修」,所以修道最困难就是入手,要认识清楚,开始走的是对的正路,则「终修」,到了最后还是对的。因此我常常告诉大家,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所谓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不对的话,什么都错了。
所以学佛修道要讲道德行为,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常简单的两句老古话,个个都会讲,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对,以后修了半天还是不对,你这个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最高深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像你们又修道又学佛又学密宗,其实我当年也一样,反正有道我就拜。密宗也好,显教也好,我都搞了很久,最后我一道都不道,才晓得道原来还在我自己,我何必外求呢!
可是不先经过那些冤枉路,死不了心。所以现在这些在家出家的同学,想要到外面学,我说赶快去!赶快去!因为我有过经验的,引用憨山大师一句话,是「以绝他日妄想」。你现在趁年轻学完了,将来年纪大放下来去做工夫,外面再怎么闹热,说死了你都不听,因为你都会都懂了。可是啊,话虽如此,以我的经验,就在外面迷糊,永远转不回来的也很多。所以「干立未可持」啊,乱七八糟地学那些枝节,心性基本修养没有搞好,光是学了一大堆工夫,最后什么都不是。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要大家好好修学,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没有「勤修清净波罗蜜」,你们外表确是规规矩矩坐在禅堂里持咒,而内心离精诚专一尚有一段距离。你们心不清净,所以影响到声音不够清越空灵,精神的透发力不足,根本的问题出在菩提心的发起不是很真切。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的说就是求道这一念心,普度一切众生这一念心。只要有这么一念心,精神就来了。
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证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恳切真诚,恒不忘失,随时随地「善护念」,有一点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惭愧心、忏悔心,因为即使暂时或忘,些许懈怠,都是很严重的。假如真能昼夜二六时中道心不忘,则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是括尽一切到彼岸的法门,只要是能使大家达到清净境界的就是。
这种向道济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兹在兹,即是清净波罗蜜,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办。只要保持刚开始那种心境来修,一路下来,绝不白搞的,自然能够「灭除障垢无有余」。无有余是一切业障都没了,罪业一切消除净尽,不再有任何的阻碍,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复何难?!
我经常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老子也告诉我们「慎终如始」,青年同学们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则。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色。即使做了最伟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时候,也要心中无事,就像在妈妈怀抱里一样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后果,不要因为成功就得意,因为学问、事业有成就而满足得昏了头。这样马上就会「几成而败」,失败了。在爬到最高的时候,始终保持开始时那个心情,你就永远是成功,因为你不自满不憍慢,很平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满足,永远保持开始第一天那样的心情,则永远没有失败,永远是进步的。
关于“如何正确地学习国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晨星明]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yule/202507-1061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晨星明”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正确地学习国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正确地学习国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国学听起来...
文章不错《如何正确地学习国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