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简介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例句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与象征的区别
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借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1]
与借代区别
⒈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 ;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③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代中借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如:③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石楠《张玉良传》)
句中“光头、毡帽、长衫、马褂”(借体)是“这些商业界上层人物”(本体)的特征和标志,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能构成借代。如果把句中的“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改为“石头、桌子、电视机、书本”就不能构成借代。
⒉ 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如:④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⑤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则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⒊ 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 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⒋ 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如: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唯恐丢了乌纱帽。⑧句可改为“树上顶着的白雪,就像一夜春风之后盛开的梨花”;而⑨句就不能说“官职”像“乌纱帽”。
⒌ 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 称 如:⑩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的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既要读点通俗的金庸,也要读些经典的茅盾。⑩句用翡翠作比说明海浪,作用是使海浪给读者更加生动形象的印象;?句用作者代替作品,只是为了换个名称,便于称说,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①再比如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描写和夏微《包身工》中女工形象描写,都是区分借喻与借代的典型事例:“圆规”在鲁迅的《故乡》里出现了四次;①(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②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③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④圆规一面愤愤的转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前两处,是借圆规来形象地说明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形象特征,作者着眼于杨二嫂与圆规形体上的相似,毫无颖问属比喻;后两处,因有前两个比喻为基础,作者与读者已经把圆规和杨二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圆规自然成了和杨二嫂相关的东西,作者用圆规来代替杨二嫂目的已不再是打比方,而是为了对杨二嫂换一个称呼,当属借代。
关于“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语儿]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yule/202507-43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语儿”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