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苗族古历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斑。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足见一斑 据中国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 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 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二十七宿与苗族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阴历从月圆到下一轮月圆为1个月,每月分27宿。阴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动月、偏月为月短日;1—10月为月长日。月长日30日,月短日29日,闰月29日。苗族古历不论阳历或阴历均在岁鼠、岁辰、岁申置闰,每四岁一闰,闰动月。苗族古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 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大尧(亦称鬼谷先生)归顺黄帝(自称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给黄帝为妻后,大尧为讨黄帝之好改九卦为八卦(汉书称伏羲制八卦,有误),改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为一分为二(阳、阴),改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将十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此记载)。改27宿为二十八宿。将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产之物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与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创七曜历。《七曜历日》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 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 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据《永绥直隶志》记载:“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清o杨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o董鸿勋撰,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古丈坪厅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珍藏于北京博物馆《乾隆六十年苗匪档》内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领的“供单”以及当年参予镇压起义的人士编著的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商定凤凰、乾州、永绥、松桃四厅起义日期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农历)。据吴添半在“供单”中解释说,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历阴历年),把起义日子定为这一日,取去旧还新之意。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农历)起义。这是史书记载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苗族古历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日历方案”(详见于《资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来的日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有异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历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且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
苗历的月份与节气对应
见下表: 苗历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表月份 生肖建制 节气 季节 11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12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惊蛰 温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温季 3月 龙 辰 谷雨、立夏 热季 4月 蛇 巳 小满、芒种 热季 5月 马 午 夏至、小暑 热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热季 7月 猴 申 处暑、白露 温季 8月 鸡 酉 秋分、寒露 温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编辑本段民族节日
简介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台江苗族姊妹节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
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传说,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时期的苗族国家“南绍王国”的王室银器局之后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西江千户苗寨
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坡脚寨
坡脚寨位于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全寨300多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坡脚寨因位于坡脚寨
坡脚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采用“平栏式”建筑——吊脚楼样式,房屋沿着山坡地势自下而上排列,层层迭迭,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走进坡脚寨,首先要过一道“山门”。过了山门,放眼远望,顿觉眼睛不够用。原来作家描写的“世外桃源”!群山环抱,万木葱笼,寨后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清风吹来,山下的竹海随风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脚以如此独特的礼节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坡脚寨仍保留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响铁炮迎宾,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敬拦门酒,奉送迎宾彩蛋和花带,客人进寨前,有三道“拦门酒”迎客;进寨后,可领略芦笙舞、铜鼓舞、情侣对歌等民族歌舞,其间穿插充满情趣的打花脸游戏。可品尝原法原味的苗族农家饭菜,还可购买“连心带”、背带、围腰、鞋垫、毪子、银饰等做工精美、风格独特的苗族工艺品。 苗家汉子则吹响大号、牛角号、芒筒,吹奏欢快的芦笙,敲起振憾人的铜鼓,同时鸣放12响礼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后,苗家人会献上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有欢快的苗家舞蹈,芦笙、铜鼓表演等:游客可参与饶有兴趣的打糍粑活动,蘸着黄豆面品尝热乎香糯的糍粑;活动中,苗家小伙还将表演民间绝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喷烈火、钢针穿喉等惊险刺激的技艺;随后,苗家人会为每一位游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游客一起做打花脸游戏。活动场外,勤劳智能的苗家姑娘还将现场演示苗族刺绣、纺纱、织布。 都匀市坝固镇坡脚寨自1995年定为黔南州民族旅游村以来,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来客和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组、香港凤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南花苗寨
南花,苗语称NANGLHFIB,意为欧花河下方。苗语称乌烧河为欧花,南花因处于乌烧河下游,即欧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凯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八个村寨之一。 山寨东依山,西与老鸦寨隔河相望,南距展远1.3公里,北为巴拉河,可谓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参天,木房瓦顶,分上下两点聚落呈点状,寨前有炉(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过。昔日靠划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桥跨河入寨,实际上成了一座崭新的苗族花桥,从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将顺巴拉河而来的“金银财宝”、沿炉榕公路运至的“金银财宝”,均“载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间传统习俗再现。更为苗寨风光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苗族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更为游客到南花观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大簸箕苗寨
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 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脚有一条清清河水流过,下游就是美丽的清水江。格多寨分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间现只是几块田相隔。寨中现有230多户人家,总人口1200人。格多苗寨
格多寨几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古老的民族传统,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一个倔强而不屈的民族。伴随着时代的足迹,在不同的时代里格多苗寨涌现出多个苗王,在黔南颇有名气。格多寨祖先原为江西朱家巷,后迁徙入贵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后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来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来.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开始建立,以后虽历经沧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独特的木质结构吊脚楼。现寨子日常交流语言还是苗语。寨子里是单一的姓氏--卢姓,这与别的苗寨比很有个性。民居多为吊脚楼,从山脚修到山腰,鳞次栉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风格。寨顶有两棵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树”,郁郁葱葱,气概不凡。 来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东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这是真诚的表现,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羡慕。如果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格多寨的苗族同胞们常常还会在寨门前摆上一道拦路酒,让身穿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在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节。格多寨苗族节日甚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还有吃新节、"七月半".过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格多寨还有一个最有个性的苗族活动:“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个特征:一是程序性特征:事前一个月请祭师,关田鱼,烤酒封坛;事前准备各种祭品、食品及长寿竹;祭器在室内、室外放置;祭祀开始,祭祀按程序进行,结束后主人忌三天钱、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后归还。二是传承性特征:祭师为世代相传.程序为世代流传;咒语(祭语)全部先人编写,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征:贵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没有祭天神活动,仅在都匀王司格多苗寨这一支苗族有。 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严整、过程完整、行为规范、气氛庄重、色彩神秘、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历史的纪录和再现。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州府都匀市每次举办大型活动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兴。
编辑本段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苗族乐器-芦笙
等歌声。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狂、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方歌为代表)。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酒歌 苗语HXat Jiud,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多带朗诵风格,一般为一个乐句反复。如|1·1|5·6|3 1 1-|3 6 5 3|1 6 5|5 -|为抒发感情,有时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反映。凯棠、地午、翁项一带的酒歌,肃穆、浑沉、庄重。如|2 6 6-|2 - -|2 2 6 3|3 6 6 3|3 2 2 -|3 6 0 0|(开歌曲)。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多带朗诵风格,其大歌浑厚、粗犷奔放。情歌 苗语HXak Yex Fangb(游方歌),有挂丁、凯棠、湾水、舟溪四个片区四种曲调。挂丁情歌属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凯棠、湾水、舟溪片区情歌,一般都属微调式,多数是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飞歌 苗语HXak Yangl,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情的一种情歌。在迎宾送客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地区,系5613,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湾水飞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属苗族乐器-芒筒
1256四音阶宫调式民歌。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2652 5 2音型贯穿全曲。乐曲终止音为1,肯定其宫调式的明朗性格。 嘎百福歌 旋律起伏小,带朗诵风格,一个乐句无限反复,也有两个乐句以上的。 木鼓 系苗族祖鼓,祭祖活动无法器。情郎村李氏至今沿袭一年一次祭祖活动,尚存一对,其余地区因大型祭祖活动失传而消失。木鼓,长约150厘米,直径约30厘米,将圆木凿成空筒,两闲绷上牛皮而成。用时置于木架,鼓棒打击,随声舞蹈,活动结束,置于山洞或鼓房。 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乐曲终止音低。 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 Yex Fangb,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族民间舞蹈 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 苗族舞《阿米朵》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
陵县有什么村子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
key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宁格铁路、109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位于东经100°54_至101°25_,北纬36°20_至36°53_之间。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海拔在2470-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0℃,无霜期27-71天。湟源历史悠久,古为羌人居地,西汉始置临羌县。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早在唐宋时期即成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成为享誉汉藏地区的茶马互市集散地,被誉“小北京”。
区划人口
全县设10乡1镇,147个行政村、297个自然村、72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个居委会。到1999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132484人,其中:农业人口105933人。有汉、藏、回、蒙等1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88.42%,藏族占8.86%,回族占1.56%,蒙古族占0.93%,土族、撒拉族、东乡族、满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瑶族、朝鲜族等其它少数民族占0.23%。
自然资源
全县总面积为226.35万亩,其中可供农业用地41.98万亩,可供林业用地62.93万亩,其中水浇地为5.35万亩,浅山地9.94万亩,脑山地14.46万亩,人均耕地2.78亩。现有林地面积54.8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7.5万亩。
湟源县盛产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籽及蔬菜等农副产品。享有盛名的马牙蚕豆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岩金、铜、铁、煤、石英石、石灰石、花岗岩等,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大。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水獭、赤狐、石貂、鹿、石羊、猞猁、雪鸡等动物40多种,盛产羌活、黄芪、柴胡、贝母等30多种药材。
旅游资源
湟源县境内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众多,是旅游避署胜地。日月山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至此山的美丽动人故事,反映进藏和亲情景的日月山二亭彩陶壁画,使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扎藏寺,距县城15公里,相传东汉末年就有汉僧在此活动,建有僧舍,公元1637年正式建成扎藏寺,这里林木茂密,风景秀丽,寺院两冀的两座山脉酷似两条巨龙,寺院建在两山之间的莫尔吉沟口,尤如二龙戏珠,气势壮观。城隍庙,在县城西北角,建于清乾隆年间,全庙建筑属传统式飞檐大屋顶,绘画雕刻,瑰丽无比,是西北地区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黑沟,距县城10公里距省会40公里,8公里长的山沟成"丫"字型,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险峰绝壁,疑是置身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景区。为了早日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湟源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使资源优势早日变成经济优势。
基础设施
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全县1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黑色化路面达28公里;新修县城街道5条,环城路1条;国际国内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000门;农村户通电率100%,建成两大水利灌渠,兴修梯田17.3万亩,水利控制面积15.8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98项,解决了117个村8.13万人和4.1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村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
教科文卫
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1所,小学175所,教职工1680名,在校学生22978名,小学生入学率达99.9%,初等教育16、18周岁完成率分别99.8%和89.9%。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农业技术学校1所;文体主要设施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中心、新华书店、体育场、职工俱乐部、**院等;全县有电视台1座,乡村地面卫星接收站36座,广播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6000余户,占城镇用户的95%以上;农村有线闭路电视的村52个,城乡电视普及率达到92%以上;全县有科技协会13个,会员1670人,研究会4?_嵩?48人,县级学会9个,会员659人;全县有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1所,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每万人拥有病床18张;1999年人口出生率为13.26‰,自然增第率为7.55‰。
工农业生产
工业、农业是湟源县的主要经济支柱。199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4亿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199.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元;地方财政收入1354.6万元。全县已形成建工建材、食品酿造、金属冶炼、塑料制品、毛纺地毯制造、畜产品制造、水利发电等七大行业格局。主要产品有水泥、硅铁、碳化硅、塑料制品、皮革制品、陈醋、毛毯等。全县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固定资产原值1.38亿元。湟源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也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森林覆盖率达24.7%,全县牲畜存栏21.8头(只),年畜牲业总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乡镇简介
城关镇(Cheng Guang Zhen)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部,湟水河北岸。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为4.4平方千米。辖西关街、火车站、旧寺台、西大街、南小路、城台、大什字、小什字、东城壕、西城壕、万丰、万安、东中沙等13个居委会。清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丹噶尔城(今湟源县城),1913年丹噶尔城更名为县城街,设东西大街,后改名为中山大街。1938年县城街更名为湟阳镇,1949年改设城关区,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与东峡乡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城关镇。
大华镇(Da hua Zhen)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170.7平方千米。辖池汉、拉拉寇、何家庄、大华、黄茂、巴汉、莫布拉、石崖庄、三条沟、窑洞、新胜、莫布拉脑、拉卓奈1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达华乡,1958年设达华公社,1984年复设达华乡。2001年,改设大华镇。
东峡乡(Dong Xia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总面积85.5平方千米。辖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 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峡乡,1958年与城关镇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东峡公社,1965年并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设东峡公社,1984年改设东峡乡。
和平乡(He Ping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51.7平方千米。辖蒙古道、茶汉素、和平、茶曲、尕庄、大高陵、小高陵、白水、加牙麻、马家湾、马场台、隆和、草沟、上拉雾台、下拉雾台、董家脑、马场湾、曲布炭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陵乡,1958年改为和平公社,1984年改设和平乡。
城郊乡(Cheng Jiao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城关镇以东。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总面积84.1平方千米。辖国光、万丰、光华、涌兴、纳隆口、河拉台、董家主、尕庄、泉尔湾、刘家台、炭窑、北山、山岔、柏树堂、拉尔贯15个村委会。解放前属湟阳镇辖地,1949年改设城关区,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与东峡乡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城郊公社,1984年改设城郊乡。2006年,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东峡乡、和平乡。
申中乡(Shen Zhong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0千米。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等。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辖李达、窑庄、星泉、卡路、庙沟、大路、口子、俊家庄、庙沟脑、前沟、后沟、菲菜沟、大山根、莫布拉、河拉、申中16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申中乡,1958年改设红旗公社,1959年改申中公社,1984年复设申中乡。2006年,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
波航乡(Bo Hang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总面积73.6平方千米。辖纳隆、波航、甘沟、胡思洞、上泉、上台、下台、麻尼、西岔、浪湾、石崖湾、南岔、泉尔湾1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属池汉乡,1956年设波航乡,1958年改为旭日公社,1984年复设波航乡。
寺寨乡(Si Zhai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辖阳坡湾、簸箕湾、烽火、马脊岭、小寺、上寨、下寨、西扎湾、长岭、五岭、铧尖、乌图、草原13个村委会。解放前为小寺乡,1949年由塔湾乡所辖,1956年设立寺寨乡,1958年归属长风(塔湾)公社,1961年分设寺寨公社,1984年设寺寨乡。
塔湾乡(Ta Wan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族等。总面积75平方千米。辖阿家图、塔湾、河南、崖根、红土湾、后庄、石嘴、巴燕吉盖、托思胡、牙麻岔、纳隆沟、赛尔等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塔湾乡,1958年改设长风公社,1961年改为塔湾公社,1984年改设塔湾乡。2006年,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
巴燕乡(Ba Yan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族等。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辖下寺、上胡旦度、下胡旦度、扎汉、新寺、上浪湾、下浪湾、石门尔、莫合尔、福海、元山、巴燕、巴燕峡、居士浪、西岭台15个村委会。解放前为巴燕乡,1949年为福海乡,1952年改称巴燕乡,1958年改设沸海公社,1984年复设巴燕乡。
日月藏族乡(Ri Yue Zang Zu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40.3%。面积481.9平方千米。辖山根、药水、大石头、克素尔、尕庄、大茶石浪、小茶石浪、免尔干、寺滩、东科尔、乙细、上若药、下若药、莫多吉、哈城、本坑、日月山、免尔台、雪隆、池汉素、若药堂、前潍、尕恰莫多23个村委会。解放前属哈城乡辖地,1949年设山根乡,1958年与哈城乡合并成立日月公社,1984年改设日月乡,1985年设日月藏族乡。
2021年4月,湟源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41名。
2020年12月,湟源县上榜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榜第82名。
2020年10月,湟源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推选湟源县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湟源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湟源县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湟源县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湟源县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湟源县在列。
2018年2月,湟源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7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湟源县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湟源县上榜。
2015年3月,湟源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陵县辖9个镇、3个乡。
一、陵城镇(154 个行政村) 城后后王 北关邵庄 小赵庄孙家油房 寇家 小丁家 盛庄 孙大汉 菜园 小菜园 城后前王 杨庄 蔺庄 芦家坊 刘彦龙 范庄 邹家村西曹 邱家村杨堤口 张石灰 冯庄万庄 马厨家 岔河刘 祁庄 南孟家 西王架 东王架 张集叶家 邓庄 丁家楼 穆家 王芽 西李庄后寺 南李 前李 王二马 黑龙庙张举人 曹都 卜庄 南盐店 赵先红 王兴盘 孙来仪 钟官屯 彭家庙 张锭杆 马庄 王举人 西崔 孙克明 周丰台 刘泮 东才庙 西才庙 小周家 小冯家 三里河张挑 许王 李冲天 侯家 崔冒头 十里河西药庙 东药庙 前药庙 郭梨花 王落悟 小谷家 小宗家 王海池赵寨 东面周家 李七环 郭家庙 小杨店 焦刘二庄 李圣安小岳家 楼家庙 赵油坊 大杨店 廉寨 宋家柳 祁家盛 刘大有 王强家 李百都 八里屯 韩家 贺家 西赵家 李马户 王迪吉 王牙子 孙花药 陆家庙 苑家(包括芦家) 王井河 凤凰店 邱家 凤凰马家 于家道口 前凤凰树 后凤凰树 前蒙家 后蒙家 小许家 冯老庄 杨治屯 活佛庙 八里宋 西高家 赵奎武 斜庙 王环子 马家 郝家 肖家 张家 史家 徐家 碱张家 孙铁匠 小吕家 曹杜二庄 路家寨 陈后马 西尘家 刘载阁 董庄 李圣传 杨念佛 李车户 大吕家 三龙侯 小史家 张此刚 张淑已 赵大郎 苗庄刘地方 后张机 王老虎 张献廷 刘豆菜 南高家 高官屯 张寺家 王四衙 吴家店 周家坊 小袁家 前张机 王锭杆 南郑家 土桥 李马 河南纪 杨集 刘家铺 袁庄沙庄 吕家庄科 小王家 宋集 谭庄 大马陈 刘辛叶堤口 徐庄桃刘 占庄 董家阁 宋堤口 大刘 小刘 蔡堤口 任桥 后刘 前刘 将军寨 张集 李鸣岗时庄 刘玉台 吕庄
二、郑家寨(98 个行政村) 郑家寨 三教堂 李金池小周家 陈大亮杨马二庄 李庭辉 大吴家 王明宇 李五清 李士若 张贩 小葛家 前张 后庄 小郑家 北姚家 前秦 后秦 西蔡家 东蔡家 李家坊 后李家 前李家 白家庄大单家 王世言 张家庙 栾家 高士风 南姚家 西马家 谷家 蛤蟆街 纪家 小高家 小张家 钟家寨 苗家 封家 小单家 大邱家 汪家 帽张家 公路韩家 大马家 小马家 李红家 吴辛家 刘楼 杨张寺 王家庄卢家 洼李家 王美韩 官道魏 碱店 邓家 小魏 大宗 小王家 赵玉枝 张丰池 尚家庵 小郭家 鸦虎寨 罗家院 乔家庄 阎富楼 三肖 后侯 杨冲霄前侯 刘家纸坊 穆家 大宗家 小韩家 西盐场 东盐场 小魏家 小张家 赵辛 西祝 小孙家 老官陈 老官张 东祝
三、神头镇(全镇辖98个行政村) 神头 邱家庄 乔庄子抬头铺 孟家 史张 小许家 窦家 北纪 前盛家 后盛家 黄家 李家屯 娇家屯 后屯 前屯 徐家屯 唐李 姚家庄王良家 祖家屯 小杨家 后石庄 刘庄 张庄高家庄 彭家寺 李家楼 庞家 马家集 后李庄 老李庄 小李家 西郭 大李科史家 姜家 祁屯 槐里 南郭 肖文图 迟家 东朱 西朱 刘向前东石庄 前店 东店 西店 李五道 西王家 小李家 康家 东高安然 西高安然 马老庄户 刘老庄户 百老庄户 杜刘 赵马拉 刘东龙 田老庄户 吴老庄户 邓集 圈刘 化缘店 后张店前张店 徐店 毛店 傅店 李家塔 西辛庄 侯家庄 寨马张 小孙庄前邓家 霍家 东靳家 东辛庄 牟陈庄任集 郑杜 刁家 打虎张 东蔡 史观寺 西大寨东大寨 南蔡 褚家 皂户杨 南房家 孙禄还 南张 于文林 姚家 东李家 南任 月河
四、丁庄乡(丁庄乡辖 27 个行政村) 丁庄 大薛庄赵家洼 孙堤口 佟家寨 雨淋店 小庄 大庄 仙人桥郑屯 时家楼 孙家洼 宁庄 南阎庄 董屠 许桥金庄 前王庄 后王庄 郭叶 孙家集 疙瘩孙 后董庄 河沟刘 难于庄 苑庄石庄 大刘庄 南张庄 董羊皮 许辛庄 赵家庙 王蛮街 小刘庄
五、于集乡(管辖 41 个自然村, 38 个行政村) 大于集 陈宝亮 李士公 巨家洼 李七 北盐店 王路寺 孟庄 张五开 孙国庄 宗家庵 西朱家坊 东朱家坊 唐屯 谢屯 程屯 王杠庄 后张庄 小刘庄 阎官屯 后徐庄 前徐庄 孙家屯 张武温庄 石泗淮 张西楼傅家庙 小苗家 小钱家 谭家 芦田庄 小于集 任张 杨书办 崔楼 小苏家 孟家庙 小贺家
六、边临镇(64个自然村) 西周庄 后桐城前桐城 王连榜 寨门楼 白庄 杨梨铧 尤庄 王傅庄 仁义店 西华庄 北宋庄 夏庄 东华庄 芦家屯 西张庄 东张庄 邢庄陈家屯 前高 三官庙后高 王庄 前郑庄 后郑庄 冯家寨 律王庄 生金刘 高道仁 孙家胡同 张明还 西宋 王陈庄 洼李 孙连我庄 南侯庄 东小庄 北贾庄 王记口 陈李庄 桥下李 无间房 南北辛 马赞庄 孙庄 胡家寨 蔡庄西张中纪 东张 北纪 于架 阎庄 魏集 河北郭庄簸箕王 范家桥 陈文沟 马才庄 史家庵 库庄 东乔庄 军高
七、徽王镇(辖 92 个行政村) 徽王庄 红庙 北卢庄 梅庄西冯家寨 郭家寨 顾家寨 王家寨 耿家寨 吴庄 西孙杠 东孙杠 张化国 蒋庄赵家洼 解家寨 东冯家寨 老鸦张 西辛 牛王堂 高家庙 于庄 后王屯 前王屯 李楼北邢庄 孙世官 方庄杨顶庄 桥头孙 碱场刘 西王奇 史庄 西马 边庄 薛庄 南邢庄 郭庄 后程庄 西纸坊 东纸坊 官道j 王解 西角寨 申家湾 小曹 东角寨 孙良全窦庄大董 小董 东刘 西刘 官道孙 西庞 东庞 王郑 后张 前张 北杨集 石家 尹李白家 尹李 郑家 陶家 松树宿 朱家 前马 小 乔家 武家 小官辛 大官辛 后马 李家 杜家 任家 倪家店 西王集东王集 田家 小梁家 后齐家 后于 桥头宋 王淮庵 张龙家 小杨 河南郭家 前齐家 前于 河南刘
八、滋镇(55个自然村) 滋镇 西小庄 孙明山界牌刘 西杨 沙王 北苗家 葛家 小蔺 大周 后寨 东南寨 中寨 西南寨 孙保安 程家 小周 北宋 王洪开 三于家 张龙 李清云 张有道 前许 后许 刘安然展家 元梅 小郭 大于 孙龙吕家 大王 赵屯 盛家 三洄河 魏家 张庙 杨洪东宋 东杨 鸭子庄 高家 前仓 后仓 大郭 南许 小傅家 朱 魏龙江 陈庙 马家 大辛庄 兴隆镇张家
九、糜镇(97个自然村) 糜镇 湾头街 温家 李家 三刘西庄 三刘中庄 三刘东庄梅杨 基山 大田家 东田家 张成吾 田冢 金家 朱家沙窝 双庙王 曹家 袁家 孟家胡同 李家胡同 栾王庄 白布张家 周家 高家庙子 于家 后李 后张家 前李 西徐 东徐 新集 寺后刘 陶庄 王举家 小解家 大解家 解孟家 陈凡家 侯王家 马家墩台 崔家 赵家 西李家楼 中李家楼 东李家楼 宿家庙 前赵 齐家老 河沟张家 陈辇庄 孟家 后李家寺 前李家寺 张家寨 李韩家 刘福寨 梅家 于家 修家 小许家 张习桥 河北孟家 大裴家 朱家坊 西郑家 小官寨 尚家 小裴家 中岳家 东岳家 吴龙家 张家 大河涯 西岳家 西岳新村 小河涯 东马家 孙家楼 河口王 前范家桥 大陈家 后范家桥 后范家桥 新村 写字王家 后陈 堤口孙家 南孙家 朱官屯 于官屯 大江家 李官屯 董家河 后徐家 堤口王家 张家 西贾家 前徐家
十、义渡口乡(57个行政村) 义渡口 张耐家 孙油坊 北马家 马庙 果园铁头家 北吕家 太平庄 庄科王家 戊极刘 边家 许家 赵家庵 邵家 桑林店 潘家 周家 张家 大范家 小范家 霍桥 傅家庵 孙屯 小宿家 北小高 老高 王士超家 李清兰家 北小傅 鲍家 王屯 堤后刘 段家店 孙家店 郭肥家 林家 赵家店 牛家店 侯家店 田家店 大傅家 河南刘 小刘庄 辛安街 王家院 陶家庄 李志拔家 南小高 河南赵 毛李庄 周庄 解家 大李庄 初庄 常家 冷家 丁赵家 柴家
十一、前孙镇( 71 个行政村) 前孙 刘大楼 马坊庄 马勺刘 王雨庄 三宝店 陈庄 张斗庄 许庄 纪庄 戈家寨] 北杨庄 单庄 杜庄北王庄 花马张 孙侉庄 后刘庄 田庄 封庄 小陈庄 前刘庄 盐头吕 李家集 北金 程庄 宋新庄 宋庄 小张庄坡于家 楼予庄 王老仁 刘夯庄 张万良 小王庄杨马棚 前常庄 后常庄 高庄 鲁庄大新庄 双庙 翟庄河北马庄 小屯 后孙 赵闷庄 小吴庄 徐百万 大白庄南金庄 东堂 万辛庄 果李庄 商家 李合雨 西鲍庄 小辛庄 李全真 姚庄宋庄 水王庄 马头王 安善仁 郭和睦 张架庄 小王庄 郭庵 小郭庄 冯庄 王桂枝柳家 河北赵家 匙家 李家 东鲍庄
十二、宋家乡(96 个行政村) 宋家 前宋家 前姜家 大李 小李 陈家庙 高牛 袁毛 侯楼 新庄 后姜 西孔 东孔 王庙 小姜 大姜 孙王 东孟洼 西孟洼 小陈家 管饭堂 祁家 西许里屯 徐家坊 贾家 岳王庙 前蜂李 后蜂李 东蜂李 旭升屯 小苏家 两庄屯 小刘家 李唐家 阎家 马桥 河沟孙 白家 小杨家 东邢家 西邢家 东稽古堂 西稽古堂 褚集 杨家 蒙家 赵楼 王家 房家 小许家 东许里屯 黄集 聂家 大曲集 小曲集 黑黄家 孙家盛 麻坊子傅家 后马家 北袁家 白集 于河 杨张庄 北赵家 王寨刘林 前马家 后刘家 前刘家 梁家 小石家 小黄家 崔家庄陈家 段家 北孟家 张家集小刘家 小李家 北曹家 单家 朱木匠 康家 贾家 王集 k 家 汤家 厚家 任庄 郭家 小林家 崇兴街 赵庄 周坊子 常麻家 东王家 张家屯 阮家 大王家 太家 大苏家 陈家桥苏家
本文来自作者[孤青]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zlan/202508-1515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孤青”
本文概览:苗族苗族古历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斑。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足见一斑 据中国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
文章不错《求苗族的资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