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和诸侯的不同

节度使和诸侯的不同 A:你好,如下~ 1). 分封诸侯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而任命节度使则是为了镇守边疆,抵御外来侵略。 2). 分封诸侯时将土地及居住在土地上的居民和所有财物全部封给诸侯;而节度使制度下,土地是不封给节度使的! 3). 诸侯是在封建制度下实行的;节度使制度是在中央集权下实行的! 4). 诸侯是分封诸王,一般是皇室成员;而节度使(藩镇)则是拥兵自重的武将。 5). 诸侯享有本国内官吏任用,财政,军权一切的权力;而节度使只负责掌军权(唐末后除外)

参考: A.A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置的军官。唐初,边疆有事,出征则有大总管,无事镇守地方,则有大都督。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而持有中央的节钺者,称节度使,并非正式官名。睿宗景云二年 (西元七一一),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官名。 至玄宗时,沿边境设有十节度使。计为:一、安西节度使,治龟兹 (新疆库车)。二、北庭节度使,治庭州 (新疆迪化)。三、河西节度使,治凉州 (甘肃武威)。四、朔方节度使,治灵州 (宁夏灵武)。五、河东节度使,治太原 (山西太原)。六、范阳节度使,治幽州 (河北大兴)。七、平卢节度使,治营州 (热河朝阳)。八、陇右节度使,治鄯州 (青海乐都)。九、剑南节度使,治益州 (四川成都)。十、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 (广东番禺)。 原先节度使不侵及民事,且不久任,不兼统。后来渐至十余年不易,兼任数镇,且多兼按察、安抚、度之诸使,集土地、人民、甲兵、财富大权于一身,俨然成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及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卒酿成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虽平,唐室为招抚安史降将,和赏平乱有功的将领,辄除为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遍布域内,大者连十余州,小者犹兼三、四州;世称藩镇或方镇。他们起初常割据一方,或联合抗命。黄巢乱后,藩镇势力愈强,彼此互相攻伐兼并,进而干预、左右朝廷,而唐遂亡。宋改节度使为虚衔,元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后来周幽王为了取悦美人,不惜燃起烽火,各地诸侯以为周天子有兵祸而急忙起兵勤王,岂料只见幽王安然无恙,各诸侯自此便不理周室的烽火了。周室后来被犬戎入侵,欲举烽火但却无兵来援,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周幽王被杀,中国进入春秋时代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衞、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剩下的大国:秦、楚、齐、燕、赵、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 秦王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为郡、县,由朝廷任官治理。

参考: 天之心

相同: 两者都是为了保卫王室而建立 可以建设自己的军队和任命官员 不同: 节度使是大一统时所建立,是直属于 *** 诸侯是分封的,而且可以世袭

参考: 自己

节度使系地方长官

受薪既 诸侯系皇帝分封既

好似个小国王咁

可以自己收税

通常系皇亲国戚。

参考: myself

1、太守

太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2、刺史

刺史,检核问事,行监察之职。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节度使

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扩展资料:

节度使制度形成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

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

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国,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

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百度百科-太守

百度百科-刺史

百度百科-节度使

本文来自作者[汗琪帆]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zlan/202508-19266.html

(8)
汗琪帆的头像汗琪帆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汗琪帆的头像
    汗琪帆 2025年08月09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汗琪帆”

  • 汗琪帆
    汗琪帆 2025年08月09日

    本文概览:节度使和诸侯的不同 A:你好,如下~ 1). 分封诸侯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而任命节度使则是为了镇守边疆,抵御外来侵略。 2). 分封诸侯时将土地及居住在土地上的居民和所有财物全...

  • 汗琪帆
    用户080908 2025年08月09日

    文章不错《节度使和诸侯的不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