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

首先,李嗣源“大字不识”,这个评价是不太准确的

李嗣源的帝位,来自于后唐庄宗李存勖,他们之间是名义上的兄弟,当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后,李嗣源率领百官穿着祭祀的礼服,站在李存勖的灵柩前登基称帝,表示自己的位置是继承自李存勖。

所以,李嗣源是后唐第二位君主,却不是开国君主。

李存勖

一、李嗣源是如何从李存勖手中得到帝位

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二人之间名义上属于兄弟关系。

当年李存勖从李克用手中继承晋王位置后,他败契丹、南破后梁,北定桀燕,最终以十三个节镇的领地为国土,在魏州称帝。

不过,李存勖依旧沿用的“唐”的国号,表示自己是唐王朝的继承人。

李存勖和李嗣源两人的关系本来相当密切,事情的转折,源自唐庄宗晚年疑心病重,对谁都怀疑。

当时河北清河发生了叛乱,唐庄宗派过去两名大将都惨败,于是他便派李嗣源出战。

哪成想,李嗣源的手下却发生叛乱,并且暗示他,只要他愿意便可以和李存勖对抗,独立出去当国王。

李嗣源的内心,一开始还忠于李存勖,他假装同意叛军后,趁叛军松懈,偷偷溜走了。

他满心以为,自己只要解释,李存勖就会相信自己,可信任这东西,没了就真没了,李存勖不仅不信任他,还打算置他于死地。

刀子架在脖子上,李嗣源毅然决然真的反了。

李存勖御驾亲征,却几番失利,并且最终被叛军所杀。

李存勖死后,实力强大的李嗣源便登基称帝。

二、李嗣源为何被称为明君

李嗣源上台后,前期大刀阔斧,积极改革。

政治上

1、李嗣源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对于通过关系上位或者名声不佳者,一律严惩;

2、李嗣源将官员的推举制度和他们整机挂号,对于政绩不佳者,实行连坐,与举荐者并罚;

3、李嗣源大量打击清除犯罪的宦官和戏子,一改李存勖纵容戏子犯罪的风格。

经济上

1、李嗣源轻徭薄赋,注重民生,他不仅下令官员,不需剥削百姓,还发布规定,打击高利贷;

2、李嗣源放开对民间禁止酿酒、禁止铸造农具的规定,允许市场自由运行。

在他这样民生、吏治一起抓的情况下,后唐一度出现了复兴的景象。

李渊22个儿子,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凶呢?

李_

李_(1627年3月12日——1705年5月7日),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_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李_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

中文名:李_

别名:字中孚,号二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周至

出生日期:1627年3月12日(天启七年正月廿五,丁卯年,癸巳日)

逝世日期:1705年5月7日(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十五,乙酉年,戊寅日)

职业:明清之际哲学家

信仰:儒家关学

主要成就:被誉为“海内大儒”

代表作品:《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属相:兔

人物生平

李_(1627~1705)明末清初人,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彭氏决意教李_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称李菜。李_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便任其翻问。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间,披览群书,写出了《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匡时要务》。李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的政策相对立。李所交皆一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骆为浙江临安人。

顺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到李_草庐,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李。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是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前来访问,结成忘年交。顺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岁的王省庵,来周至拜访他.相谈甚为投机。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他,探讨学术。李_的学问,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言性而舍气质,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和从而见?”李_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有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清史记载

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

李_,字中孚,__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_,山曲曰_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宗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寇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抉一齿与_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_母葬其齿,曰“齿冢”。时_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_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凭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_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_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_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於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尝师事_,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_赴之,凡讲於无锡,於江阴,於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於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於延陵书院。_既至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_见,时_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_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於世。否则假途干进,於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於北,馀姚黄宗羲之学盛於南,与_鼎足称三大儒。晚年寓富平,关中儒者咸称“三李”。三李者,_及富平李因笃、_李柏也。

李因笃,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学强记,贯串注疏。举博学鸿儒,试授检讨。未逾月,以母老乞养,诏许之。母殁,仍不出。因笃深於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

李柏,字雪木,_县人。九岁失怙,事母至孝。稍长,读《小学》,曰:“道在是矣!”遂尽焚帖括,而日诵古书。避荒居洋县,入山屏迹读书者数十年。尝一日两粥,或半月食无盐。时时忍饥默坐,间临水把钓,夷然不屑也。昕夕讴吟,拾山中树叶书之。门人都其集曰《槲叶集》。年六十六,卒。

王心敬,字尔缉,_县人。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心敬论学,以明、新、止至善为归。谨严不逮其师,注经好为异论,而《易说》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孔子论《易》,切於人身,即可知四圣之本旨。”著有《丰川集》、《关学编》、《丰川易说》。

白话翻译:

李_,字中孚,__(周至)人。又字二曲,二曲的意思,水弯曲的地方叫_,山弯曲的地方叫_。虽然是布衣百姓,但安于贫穷,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弟子读书人很多尊崇他的。父亲名可从,是明代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跟从他讨伐张献忠。临行前,掰下一颗牙齿给李_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会埋骨沙场。你要好好教导我的儿子。说完就走了,兵败,死在战场上。李_的母亲葬了他的牙齿,把坟墓叫“齿冢”。当时李_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向他讲解忠孝节义督导他,李_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饥寒清苦,没有凭借,但自拔与流俗,以提倡阐明关学为己任。有馈赠者,虽然来了十次也不接受。有人说:交友之道,接受礼物,孟子不会推却。李_说:我辈人如何也学不到孟子境界,即此一事没有遵守孟子的教导,也并无害处。

起初李_听说父亲过世,准备到襄城取回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不可一日远离,就打消了念头。母亲过世后,在坟墓前起庐,丁忧三年后,就徒步走到襄城去,寻觅父亲遗骸,没有找到,穿着五服中最重的斩衰孝服日夜哭泣。知县张允中为其父建立祠堂,并且在战场上建立坟墓,叫做“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曾经拜李_为师,说祠堂不能很快建成,请他南下访问道南书院,并在此讲学以满足当地学者的期望,李_就前去了,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所到的地方学者云集。之后幡然悔悟:不孝!你此行为了什么,在这里喋喋不休。马上停止行动前往襄城。常州人士怀念仰慕他,在延陵书院做了他的肖像,李_到了襄城,正好父亲的祠堂建成,就在此哭泣祭祀为父招魂,在坟墓上取土西归附于家乡墓地上,穿的衣服如同父亲刚刚过世。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声称病得厉害,抬到省里,水都喝不到嘴里,这才准予回去。从此闭关,呆在家里,只有昆山顾炎武来了才接待了一下。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_见,当时李_已经非常衰老,让儿子慎言到行在陈述情况,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进献康熙。康熙御书“操志高洁”赞赏他。李_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做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于世;否则,用作上进的门途,于世无补,这岂是圣贤立言的初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居家总是要教导别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记录下来,有七卷。当时容城孙奇逢之学兴盛于北方,馀姚黄宗羲之学兴盛于南方,与李_共称为三大儒。晚年寓居富平,关中儒者都称道“三李”,三李,指的是李_,富平的李因笃和_县的李柏。

李因笃,字天生,富平人。明朝庠生。博学强记,贯通了注疏。被举博学鸿儒,考试被授检讨职务。不到一个月,因为母亲年老请假回家赡养母亲,下诏许可。母亲过世,仍不出来做官。从此专心深入研究经学,著有《诗说》,顾炎武称道他:毛诗,郑笺有了后继了。又著有《春秋说》,汪琬为之折服。

李柏,字雪木,_县人。九岁父亲过世,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长大了些,学了《小学》,说,道统就在这里了。于是焚烧了全部八股文章,每日诵读古书。避居住在洋县野外,进入深山中藏起来读书数十年,曾经一天喝两顿粥,有时半月没有盐吃。经常忍受饥饿默然独坐,偶尔临水钓鱼,心中泰然,不以为意。早晚吟咏作诗,拾起山中的树叶写下来。门人编录他的集子为《槲叶集》。六十六岁过世。

王心敬,字尔缉,_县人。乾隆元年,被举孝廉方正。王新敬论学,以明、新、止于至善为落脚点,谨严上比不过他的老师,给经书做注喜欢标新立异,但其《易说》可靠贴切。他说:“学《易》可以没有大的过错,是孔子论《易》,切于人身,由此可以知道四圣学说的本意”。著有《丰川集》、《关学编》、《丰川易说》。

人物成就

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绝食坚拒得免。为学主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兼取其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关学人物

青年时代的李_,读书涉猎广泛,凡经史子集、百家释道,无不阅览,熟读深思。按当时习俗,读书就是为了应举,而应举唯有读四书,习八股即可。李_却博览群书,不为世俗舆论所动,既无家学,又无师承,全靠自学磨练,终于三十而立,卓然成为清初著名学者,自成一家,闻名关中。连当时全国著名大学者顾炎武也佩服地说:“坚苦力学,无师自成,吾不如李中孚!”李_与其他报有亡国的明末遗民一样,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仇视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统统斥之为“贼寇”。同时,他又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满清入关对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表示极大的愤慨。他无意功名,“顾惜名节”,誓不仕清。康熙十二年,陕西总督鄂善修复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聘李_主讲,他谢绝了官府专为他做的小袖窄袍,他以“仆臣僚绅士,又非武弃曹丁,窄衣小袖所弗便,宽衣簿袖乃庶人常服。”仍然穿着“庶人常服”登上讲坛,给投降清王朝的汉官首先上了第一课。讲学不到三个月,鄂善便以“山林隐逸”举荐入朝,被李_八次上书以疾力辞。后有诏举“博学鸿儒”,礼部又以“海内真儒”推荐,太史亲到其家,一再催逼起身赴京。李_对这些诏举极为反感,力辞不就。但催檄如雨,前来威逼的官吏将李_连同卧床一并抬往省城,行至南郊大雁塔,李_坚不从命,拔刀自刺,官吏大骇而止。李_这种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在关中反清志士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关中的学者称他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铁汉。

学术思想

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

李_主张“明体适用”,即“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他所说的“明体”,指的是弄通理论问题,就是要精心研习程、朱、陆、王的心理之学,取舍其间,明道存心。他所说的“适用”,是指要学会经济实学如礼、乐、兵、刑,赋役弄屯,乃至外国水法等等,并且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不可须臾分离。

李_提倡“悔过自新”。他认为人性本善,因物欲蒙蔽而走上歧途甚至罪恶道路。自古以来,学者名儒的理论车载斗量,但都未提出过“悔过自新”四字。他指出六经四书,都是讲的“悔过自新”的道理,只要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能按这个道理去做,则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明学术、正人心”,是李_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今日之计,惟在明学术。学术明,则人才兴;人才兴,则风俗正而治化翔洽矣”。他说:“夫天下之大根本,莫过于人心;天下之大肯綮,莫过于提醒天下之人心。然欲醒人心,惟在明学术。此在今日,为匡时第一要务。”这是他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所提出的观点。在他看来,当时“学术之晦至是而极矣,人心陷溺之深至今日而不忍言矣”。因此,必须加强教化,讲明其道德人伦父子君臣之义,提醒其廉洁奉众、爱国忠君之心。

李_在清初进步学者“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反思理学,他曾写出《匡时要务》,著有《帝学宏纲》、《时务急策》等书。他对张横渠、吕经野、冯少墟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颂。他以倡明关学为己任,对张载关学提出的“四为”远大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给以极高评价:“志不如此,便不成人;学不如此,便不成学;做人不如此,便不成人。”但在清王朝实行思想禁锢和文字狱的面前,他却一筹莫展,思想逐渐抑郁苦闷起来。于是,他又在宋明理学中寻找出路,他在卧床养病中,通过对理学的反思,幡然省悟。提出“悔过自新说,使学而有用,必先明学术,醒人心,学术不明,则人心不正,否则便是舍本求末。”他专心研究濂、洛、关、闽之学,并与眉县李柏多次谈讨朱学和王学。李_四十岁以后把全部精力放在讲学活动中,企图用教育的方法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关中人子翕然师之”,前来向他求学问教的不仅有学者士人,也有不少农、工、商、贾向他求教。他的得意门生遍及关中各地,著名的有户县王心敬、同州白焕彩、富平惠思诚等,李_讲学的稿子和学术问答被其弟子辑成《二曲集》广为传播,使传统的关学又得以复盛。

李_学问渊博,造诣颇深,在宋明理学、史籍考证、文字训诂方面的研究都有建树。他的著作,在康、雍年间即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垩室杂感》、《十三经纠缪》、《二十一史纠缪》等,印成《二曲集》和《李二曲先生文集》现存陕西省图书馆。

实以足下,发明于易

李_常常提到“归藏于坤”。坤地以内柔为象。因此,纯坤居首之《归藏》呈之于人者,乃归万象于内里,开辟晦塞而后心明。故李_感之曰:“‘归藏于坤’,乃圣学第一义。噫,斯其为天根乎!”(李_《二曲集》这当然是他“求易于己”的结论。但更是他倡导一切当“实以足下”、从“肯綮处”着力的易学前提。在他看来,人之实者,实在内里本心;“肯綮处”者,乃“提醒天下之人心”。所以,其“实以足下”要实在本心实在洗心无疑,其着力开刀处则要落实在人心疾患处无疑。非此,不足以谓之为大易;非此,则无异于空话而已:问《易》。先生曰:“不知。”又问。先生曰:“不知。”其人固问不已。先生曰:“子之问《易》者何为?”曰:“《易》乃经中之要也。”先生曰:“子欲知经中之要也何为?”曰:“诸名公咸尚《易》也。”先生曰:“然则子之治《易》也,为诸名公而治《易》,非为己而治《易》也。不为己而治《易》,则其平日之所以朝研而夕讨者,乃欲解众人之所不能解,发众人之所不能发,夸精斗奥,作一场说话而已。此其为力甚苦,而其用心亦太劳已!”(李_《二曲集》第41页)

因此,李_“为己而治易”,主张治易“实以足下”、“一味切己反”。恐惟如此,他才不为史家易家之所为,不潜心解易以易说易,而求易于己,用易于己;恐惟如此,其习易功夫才于思想上颇有获益。李_所论涉及甚广。人性善恶,悔过自新,明体实用,匡时要务,几乎处处迸发着思想的火花。其中由易上发微者,屡见不鲜。而最为典型者,莫过“学髓”之图。

墓地遗址

位于周至县二曲中学大门前50米,310国道以西30米处,占地面积81平方米。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保护组织后又树立了保护标志。

李_三十岁已是“学行兼备,闻名四海之内”的学者,四十岁以后,开始了他长久不懈的讲学生涯。先后在关中书院、同州、华县、常州明伦堂、无锡、江阴、靖江等地讲学,听者环拥拱听,问道者络绎不绝。

李_在教育上主张“明体适用”,即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理学经济原相表里进呈理学书,而不进呈经济学则有体无用,是有理而无表,非所以明体适用,内圣而外王也”。所以“明体”多指道德修养的理论问题,就是要精心研习程、朱、陆、王的心理之学,取舍其间,明道存心。“适用”就是要学会经济实学如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及外国水法等。明体适用必须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他说:“明体而不适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便是霸儒”。李_的“明体适用”成为一家之言,闻名海内是宋明理学家所没有的。

李_一生清贫廉直,顾惜名节,屡拒朝廷征召,誓不仕清。康熙皇帝多次下召,他以年老体衰有病行动不便为借口拒不召见。康熙深知其望重志坚,难以相强,亲书“操志高洁”匾额及诗幅赐之以示褒奖。李_的高风亮节得到海内学者的敬仰,顾炎武赞扬他是学者们仰望的“泰山北斗“。晚年寓居富平钻研学问,坚持讲学至逝世。

李_的学问渊博,在宋明理学、史籍考证、文字训诂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建树。

历史上的唐朝“脏”在哪里?

四姑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渊一生共有41个孩子:19个女儿和22个儿子。按理说,儿子这么多,争皇位的一定很多,但是李渊的儿子是一个例外,李渊生子很不均匀,他589年有了长子李建成,然后是李世民(598年)、李玄霸(599年)、李元吉(603年)和李智云(603年),然后一直到618年,才有了第六个儿子李元景。

这期间的十五年中,李渊只有两个女儿出生,可以说断层很明显,前面的五个儿子远大于后面的十七个儿子。我们知道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争权大约发生在621年~626年这段时间。也就只能李渊的前五个儿子有可能参加,其他的十七个儿子最大的也不到十岁,小的则还没有出生,中间的那部分则正在襁褓中,所以十七个儿子完全不用考虑在内。

接下来就看看李渊前五个儿子,其中李渊的嫡三子李玄霸在614年就去世了,彼时李渊还没有起兵,还安静的做着隋朝的官员。617年,李渊成为太原留守,正式开始有了自立的条件,当时李建成拖家带口住在河东,秘密联络有才能的人,以图大事。李渊起兵之前,派人去河东叫李建成奔赴太原共同起义。李建成在走的时候却把李渊的庶长子李智云留在了河东。

李渊一起兵,其宗族自然被隋朝官员下了通缉令,李智云被逮捕,押送到了长安,被阴世师杀害。年仅十五岁。

所以,李渊攻入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后,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个长大了的儿子,而且三人还是一母同胞,都是太穆皇后窦氏的儿子。自然权力的争夺集中在他们三人身上。而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是毫无争议的太子人选。李建成做太子也很合格,本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李建成会成为大唐的第二个皇帝。

但是,就是有意外存在,这个意外就是李渊的的嫡二子李世民,李世民太强悍了,他是既能打又会指挥,军功蹭蹭往上涨,一直到621年李渊对李世民封无可封,就造了个天策上将给李世民。天策上将位在亲王之上,最重要的是可以开府置署官,这权力可就大了。

本来李世民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就聚集了不少能臣猛将,这一下子就有了地方安置他们,也就真正和这些人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也由此,李世民对太子之位有了想法。与此同时,李建成自然也开始忌惮李世民。争储之战由此开始,李元吉选择站在李建成这一边。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三个人分成两个阵营一直争斗不断,但是李渊却一直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李世民增加了筹码,甚至在624年的杨文干事件后,李渊一度想要废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最终只是将王珪和杜淹等人外放了事。

李建成为了孤立李世民,开始将秦王府的能臣猛将进行收买或者外调。收买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是将秦王府的人外调,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在这一时期离开了秦王府。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渊的默许等诸多因素让李世民的团队感到了危险,遂开始谋划一场政变。最终这场政变在626年的六月初进行,李世民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在这个时候,李渊的所有活着的儿子中,如果不算李世民的话,最大的一个不过才九岁。李渊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李世民合法继位。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臭汉脏唐、乱宋愚元、明邋遢清鼻涕?。其中,脏唐表面上是指大唐的男女关系非常开放和混乱,但实际是指大唐李氏家族内部争斗激烈,几乎每个皇帝上位都要上演一番血腥厮杀和挑战人伦底线的行为。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世人眼中的盛世大唐到底有多?脏?。

首先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他在打天下时,为防止异姓将领尾大不掉,就选择重用自己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结果实力做大的李世民直接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全部杀死,并强迫李渊退位让贤。

同时,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被李世民斩草除根,他们俩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强行纳入后宫,还被迫给李世民生儿子。

等到李世民当皇帝,先是他的五儿子齐王李祐跳出来造反,结果被李世民亲手干掉。后来,李世民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也在暗中磨刀霍霍,准备杀死李世民,最后也被李世民废黜。再后来,李世民发现他最喜欢的四儿子魏王李泰也不干净,于是只能忍痛将他也罢黜。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只好选择软弱的李治当太子,这样他终于不用再担心会提前退休。

等到李治继位,先是他的亲妹妹高阳公主和弟弟荆王李元景想谋反,结果被处死。后来李治在他亲舅舅长孙无忌的逼迫下,不得不流着眼泪把自己的哥哥吴王李恪(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和亲叔叔李道宗(大唐最会打仗的皇族亲王)也给处死。再后来,李治把自己老爸的妃子,也就是自己的小妈武则天给弄回来当皇后,然后两人联手将亲舅舅长孙无忌给杀死灭族。

等到李治病逝,他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但武则天为把持朝政,直接将自己这个大儿子给废掉,另立比较听话的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从此,武则天正式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接下来,她又下诏斩杀南安王李颖等李氏宗室十二人,并令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唐朝的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与此同时,武则天在私生活上也是放浪形骸,她的面首,光留下名字的就有四人,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沈南璆。重要的是张昌宗和张易之竟然还是两亲兄弟,而薛怀义本来是唐高祖女儿千金公主的情人,因为活好,被千金公主作为礼物送给了武则天,以示讨好。

后来,武则天的亲孙子李重润(唐中宗李显嫡长子)和亲孙女永泰公主(唐中宗李显第七女)对祖母武则天宠信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深表不满,结果被武则天直接下令全家自杀。等到武则天晚年时,唐中宗李显在大臣们的拥护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给李显。

李显复位后,他的老婆韦氏又开始祸乱朝政,她为扩张自己的势力,先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后来干脆自己公然与亲家公武三思私通,给李显戴大绿帽子。再后来,韦氏想学婆婆武则天,于是将老公李显给毒死,改立幼子李重茂为皇帝(史称唐殇帝),从此,韦后正式临朝称制。当然,她也陆续养了好几个男宠。

半个月后,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将韦后等人全部杀死,并将唐殇帝废黜掉,重新迎立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复位。而李旦复位后不到两年,李隆基又发动政变将姑故太平公主给杀死,然后逼迫李旦退位,于是李旦下诏禅位于李隆基,成为太上皇。

等到李隆基登基后,大唐总算太平了一段日子,但随着李隆基年龄越来越大,当他看着太子李瑛实力逐渐变大,尤其是太子和又和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来往密切,李隆基不免担心会被提前退休。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直接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三个亲儿子全部杀死,然后改立三子李亨为太子。同时,李隆基还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强行纳入自己后宫。

后来,李隆基为防止太子李亨做大,就重用安禄山,让他作为自己的超级战犬来牵制太子李亨,结果最后酿成安史之乱。后来,安禄山大军攻破潼关,李隆基只得带领众人逃亡蜀地,结果在马嵬坡被太子李亨煽动,愤怒的军人们杀死杨国忠,并逼迫李隆基处死杨贵妃。接着,李亨趁机与李隆基分道扬镳,自行北上到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于是李隆基只好下诏退位让贤,成为太上皇。

等到李亨成为皇帝,开始重用大太监李辅国和皇后张氏,于是两人开始联手把持朝政,同时,为防止太子李豫提前上位,唐肃宗全力扶持二儿子越王李系,不仅让他领衔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还全权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节度使。当时的李系,俨然就是大唐初期秦王李世民的角色。

也正因为此,在李亨病重时,皇后张氏想当大唐第二个武则天,而越王李系想当大唐第二个李世民,于是两人决定联手发动第二场?玄武门政变?,结果消息走漏,太子李豫和大太监李辅国、宰相程元振联手,直接带领禁军冲入宫中将皇后张氏和越王李系杀死。

当晚,唐肃宗也莫名其妙的去世。于是第二天李豫正式继位,是为唐代宗。再后来,大唐皇帝就在太监和藩镇之间杀来杀去,最终走向灭亡。

本文来自作者[语兰]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zlan/202508-20438.html

(10)
语兰的头像语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语兰的头像
    语兰 2025年08月11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语兰”

  • 语兰
    语兰 2025年08月11日

    本文概览:首先,李嗣源“大字不识”,这个评价是不太准确的。李嗣源的帝位,来自于后唐庄宗李存勖,他们之间是名义上的兄弟,当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后,李嗣源率领百官穿着祭祀的礼服,站在李存...

  • 语兰
    用户081110 2025年08月11日

    文章不错《李接元(关于李接元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