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五姓的七宗(又称七望)

李氏分为两大支。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郡治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显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赵郡李氏东南西三房始祖为晋朝的李楷。 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在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难,坎坷备历。

历尽兴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纵观太原王氏的兴衰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很深刻,一个家族的沉浮不仅跟家教有关,往往跟社会的兴衰有关,跟适应历史潮流有关,“王而不王,不王而王”当下的王氏更趋向于 “不王而王”,这样的生存哲学更有利于王氏的生存与发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汉字与人名趣谈

简介:注册号:110112014151148所在地:北京市注册资本:50万元法定代表:李楷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在营登记机关:通州分局注册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怡乐北街乙124号

法定代表人:刘源

成立时间:2011-08-12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1201415114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北大化村东(北京五木服装有限责任公司)2幢一层B1108

1、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4、我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5、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6、《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以后他干脆更名为耐庵。

7、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便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8、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个字又有讲法,是“舍我”也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19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正式署名为“老舍”。

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从此,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大数学家的名字一直没改,老人起的名字虽然有封建迷信的因素,可也不妨碍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

10、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这是什么意思呢?“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1、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所以选择“冰心”作笔名,据她自己解释:“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12、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据说在他生下来后抓阄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因此他父亲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位诗人,要是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因此,他父亲就对给儿子起名愈加谨慎,以至于儿子7岁时,也没有给起出名字来。李白7岁的这年春天,一家人在院子里闲坐时,他父亲为考考儿子的本事,就决定作一首咏春的绝句。他父亲咏了“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他母亲想了一会儿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着李树,脱口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一听,在连声叫好的同时,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正好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这不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好名字吗?于是,他当场就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13、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1521——1593),原名徐渭。徐渭自幼聪明,12岁便能落笔成章。在参加一次举人考试时,他见了题目便一挥而就,文章虽然写得很短,但却很精辟。由于写完还剩许多时间,所以徐渭就在试卷的空白处画上了祖先神像,又画上了供桌、祭品和他自己穿着举人服装祭祖的模样,画间还写了“不过如此”四个字。主考官看了此试卷后,虽然很佩服其写的短文,但对那幅画却连连摇头。为惩罚徐渭的轻慢,就故意批道:“文章太短脸皮厚,名字排在孙山后。”此次“名落孙山”,徐渭三年后又去参加考试,凑巧又是那个主考官。面对那个主考官,十分恼火的徐渭就在试卷上历数科举弊端,文章越写越长,在试卷上写不下了,他就写在桌子上、抽屉边上。等到交卷时,徐渭就把试卷、桌子等一起背起来,交了上去。主考官见状大惊,忙问:“你要干什么?”徐渭笑道:“你喜欢长文章,我就给你长文章看吧!”后来,这则轶闻不胫而走,徐渭就被人们称为“文长”,他自己也索性就改名为“文长”了。

14、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其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为他的父亲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就为他取名“则徐”。“则”是“效仿”的意思。林则徐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而他后来虎门销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15、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据记载,岳飞出生时正好有一只大鸟在屋顶飞鸣,于是就起名“飞”,并取字“鹏举”。16、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原名郑燮。“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17、我国著名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朱自清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8、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便叫他“耳朵”。他后来专业搞作曲,就索性改名“聂耳”。

本文来自作者[芷秋]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zlan/202508-20468.html

(9)
芷秋的头像芷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芷秋的头像
    芷秋 2025年08月12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芷秋”

  • 芷秋
    芷秋 2025年08月12日

    本文概览:李氏分为两大支。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

  • 芷秋
    用户081201 2025年08月12日

    文章不错《七宗五姓的七宗(又称七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