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向宗鲁的向宗鲁先生轶事

人生在世,总有种种痛苦、不自由,而这些苦厄,世人又往往无法解脱。比如今日世界战事纷迭,洋人都有毁灭力什强的原子弹,只要一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此种苦难,世人皆束手无策,只有佛有办法。什么办法呢?佛家讲因果,教人从内心自我省察,只要深信,就能转变心理、离苦得乐。

其次,吾人有现在,也有将来,将来死后往何处去?知道的人恐怕万人之中找不出一个。大多数人都说「随他便」,可是这样可不得了,因为百分之九十九会堕入三恶道,极少能再得人身。如此一来,该怎么办呢?有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众生由于无始以来造业太多,所以在六道中轮回不停。其实,从前的惑业就像一粒种子,虽然已经种下地,但是只要遇不到机缘(如日光、空气、水等),就不会生芽、不会结果。因此,要消旧业,就必须从断缘下手。意即日用平常间,不论顺境逆境,我们得时时警觉,不让贪瞋痴作祟;若能控制住,即是断缘。只要没了缘,自然就不受苦果了。

吾人当知,业力虽大,但众生的心力亦不可思议。学佛就是在扩展吾人的心力,让善性发展;虽然心力愈强,魔力愈高,但若不著力,魔就作主了。有人会问:「若精进修持,仍然不敌魔力,该怎么办呢?」可请救兵。即以本身心力,联合佛力,二力结合,即可灭魔。

不过,请佛帮忙,要先扪心自问:是真心要与佛合作?还是一时兴起?若是真合作,就不能三心二意,必得一心一意,净业方能克成。

净土念佛法门是二力法门,吾人念佛就必得求一心。兹就修行持名念佛之要点,分述如下:

(甲)念法正谬

念佛的方法有正有谬,平素必须留意、警觉。一者「外念」,如平日数珠念佛即是。此种念法,声音或高或低均可,只是切忌「有口无心」。如果口诵佛号,心中却落入二种烦恼(即散乱、昏沉)当中,这样就没用处了,只是种种善根,增添福报而已。二者「内念」,即念佛时,内心要明记佛名、佛相、佛之功德而不忘。世人总是不忘饮食,念佛若能像这般念兹在兹,成就决定可期。再者,念佛除了当下明记不忘之外,如果能再加上忆念的工夫,则效果更佳。因为若能忆念不断,就能时时照顾念头,如此一来,即无昏沉、散乱,这是念佛的妙诀。不过,话虽如此,照顾当前一念毕竟不易,故劝诸位内外合行,口出声加心内念,互相调剂,如此轮替,自得净念相继。

念佛的目的,是要求生极乐、了生脱死,但是必得伏惑,往生才有把握。虽然无量寿经上说,听闻弥陀名号,即使称念十声亦得往生,不过弥陀经也说,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行。由此可知,两经要对照着看才能明白个中真义,否则断章取义就成了魔说。至于「一心不乱」,有两层涵义:工夫若深,即能断惑;工夫若浅,则是伏惑。

(乙)三慧成就

学佛必须求开慧,佛法讲「三慧成就」,「三慧」即「闻思修」,闻后研理,如实修行,智慧自然开显。净土宗不言「闻思修」,而说「信愿行」,但二者不相违背。

净宗之「闻」,特重「信」字,一闻即信。信而愿,有信愿就能开慧,就不会退转。信后研究求解即为「思」,「思」即明记不忘、忆念不断,可就事理两方面探讨,意即念佛有「事念」、「理念」之别。若不懂佛理,但信西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便「如母忆子」,一心念去,此即「事念」。若知极乐、弥陀为自心所造,念弥陀即念自性,生极乐即生自心,此即「理念」。知「事念」,便可得「事一心」,虽然见思未断,然能伏住,带业往生。

能「理念」,便可得「理一心」,不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的二边之见所乱。由于心开见本性,所以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皆是心影,无物可乱,一切皆是阿弥陀佛。

(丙)不乱薰习

能「理念」者,乃上根之人,因不为二边所乱,故能断惑。至于中根者,虽未悟理,但佛号提起,即能伏惑。若是「口念弥陀心散乱」者,即属下根之人,虽然妄想如流沙,但若能念至口熟,以口薰心,日久天长,亦能奏效。总之,不论上中下根,若想得结果,要诀就在一个「诚」字。君不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间法要成就尚得如此,出世法要成就更须强调。

以上略述念佛得一心必知的事项,若觉所言均办不到,仍有方便法,即「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老实奉行者,亦可免受堕落三途之苦。

新人请教,学佛是先自度还是先度人

来源:《成都史志》2008年第3期 作者:李豫川向宗鲁先生名永年,宗鲁是他的字。祖籍重庆市巴县龙凤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1月23日生于涪陵市,髫龄之时即聪慧好学,时人称之为“神童”。16岁考入成都存古学堂(次年更名为四川国学院),深得经学大师廖平的赏识,三年后毕业。1922年,先生应聘到武汉为裕华纱厂老总苏汰馀(著名爱国实业家)、黄师让家教私塾,结识了时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的黄侃(字季刚,1886~1935年),两人极为相契,后来成了志同道合的密友。1931年,先生应聘担任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是重大有名的“三鲁”之一(另二鲁为中文系教授文伯鲁、数学系教授何鲁)。1940年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先生恪守儒家传统道德,人品高洁,光明磊落,立论严谨缜密,最恶哗众取宠之风,治学勤奋,敝屣名利,堪为一代师表。其学生有王利器、屈守元等人。先生素重情义,讲究信用,待人诚恳,方正耿介,实为文人雅士之典范,在学界声誉甚高,人多喜与之交往,如华阳林山腴(思进)、垫江李植(培甫)、巴县文伯鲁、綦江庞石帚、中江李炳英,以及赵少咸、汪辟疆、祝屺怀、何鲁、龚道耕、蒙文通诸人,皆为先生之挚友。尤其是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主任庞石帚,与先生同庚,情义甚笃。二人均博通经史百家著述,信札往来,常引典故道贺致意,恰如其分而不落俗套,时人传为佳话。先生常常拿出自己的工资去资助那些贫寒而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倾囊以周济之。虽然其经济并不宽裕,上有老父老母在堂,下有子女六人需要他们夫妻奉养,而且妻子除了教书之外还要打零工以贴补家用;但对向他告贷的师生,却从不吝惜。有人问他:“你有多少钱?去接济那些有去无回的人。”先生总是大度地笑道:“别人有急难才来求你。钱嘛,不还也只有那么大一回事,未必他还好意思再来嗦?”久之,师生们遂戏称他为“观音菩萨”,有求必应。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裕华纱厂内迁重庆。当年向宗鲁的学生苏先勤,此时已成了纱厂的老总,他们十分关心恩师的生活,趁他1940年夏回重庆白市驿老家度假时,恭请其出任该厂总顾问。工作量不大,薪金却十分丰厚,以便让他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自己的著述。这份在今人看来千载难逢的美差,却被先生难以置信地婉言谢绝了。弟子们过意不去,又馈赠恩师部分股权,欲以每年分红的方式,向恩师表示谢意。先生仍婉辞:“我现在的生活还过得去,还没有沦落到要朋友周济的地步,送我股票,更不敢当。”1941年暑假期满后,先生从白市驿返回已迁至峨眉山麓伏虎寺的川大文学院。其时天气炎热异常,而成渝之间的客车票又因人多车少,不容易买到。他归校心切,好不容易托人找了一辆货车搭上,在蜿蜒起伏的老成渝路上日晒雨淋地颠簸了一天一夜,不幸受凉中暑,仍带病从成都转车到峨眉山,准备立即为学生上课,但在病魔的突袭下竟一病不起。伏虎寺地处偏僻,交通阻滞,缺医少药,治疗不便,捱至9月24日,先生终于在师生的恸哭簇拥中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世界,年仅46岁。先生精训诂、声韵、考据之学,工骈俪之文,笔力苍劲,辞藻华丽,用典贴切,圆融无碍。所作律诗,对仗工稳,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句丽词清,深沉婉约,细密精工,善于运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寄托遥深,颇有晚唐温(庭筠)、李(商隐)遗风。但先生行事低调,不欲张扬;又忙于教学,无暇整理;加之英年遽然病逝,故未有诗集问世。其诗稿也绝少公开发表,搜集不易。幸得先生后人及弟子提供部分诗稿,笔者展读之下,如获至宝。谨录数首于下——

赠好友曾子纯短褐春寒上泪痕,故山风物怕重论。行来鸟道人家少,劫到虫沙我辈存。十字中郎新削草,五噫高士旧移根。竹林胜侣嗟零落,还想黄墟一断魂。注:削草,古代大臣封事奏上,削减草稿,以示慎密,简称“削草”。黄墟,地下,犹黄泉也。

自题二首(1925年作于武汉)局促驹辕过卅秋,文章无力畔牢愁。尝来鸡肋才偏拙,味到马肝论未休。旅思渐凋潘岳鬓,离忧欲白魏文头。何当胜侣重相聚,夜夜三刀梦益州。

孤怀郁郁久谁陈,莫怪休文瘦绝论。马角羁留燕太子,蛾眉谣咏楚灵均。为通琴意还思蜀,肯逐萧声更入秦。玉案琼瑶消息断,四愁歌罢亦伤神。注:畔牢愁,《楚辞》篇名。魏文,指魏文帝曹丕。四愁,指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为寄托忧思之作。琼瑶,原指美玉,后引申为对别人投赠的书信诗文的美称。

赠友别鹄凄音入绮弦,江关萧瑟负华年。曾寻芳草招山鬼,更倚白苹望水仙。梦里精魂长化蝶,愁中日月怕闻鹃。星移井络三千里,一度思君一惘然。注:鹄,天鹅。

赠妻二首见时苦短别时长,风马云车竞杳茫。汉水新知劳玉佩,蓝桥旧迹感琼浆。书迟青鸟通南国,路断黑龙阻北方。惆怅天孙勤杼轴,七襄终日向谁忙。

劫来忍使带围宽,奈此新情与旧欢。剑到延津终不化,珠辞合浦竟教残。投怀辗转思青雀,写韵殷勤倩彩鸾。徒倚帘栊频北望,曲将幽意诉柔翰。注:先生1927年与肄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牟鸿仪女士结为夫妻。蓝桥,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传说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七襄,自卯(晨5~7时)至酉(午5~7时)为昼,共七个时辰,每个时辰更移一次,因称七襄。襄,驾,指移动。天孙,星名,即织女星。

先自度还是先度他

众生沉沦苦海,于六道中轮回不休,我悲心很切,想发愿来生再来人间度众生,行得通吗?

这位仁者啊!度众生是好事,是菩萨行为,你的大悲愿使我很感动,贫僧何曾不如此思量过,只是自己还处凡夫地,一切烦恼丛生,生死未得解脱,轮回(梵语samsara)亦在,虽具足大悲愿,亦然不能自在,发愿来生度众生是好事,但是生死不自在,说来就能来吗?不是儿戏!纵然来人间,却有隔阴之迷,正见消失,未能自度焉能度人?

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关于度众生,在自己尚未证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安心修法,以自度为主呢?

答:对!(元音老人著《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问:凡夫菩萨,要时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智者大师语)。又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又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此段岂不与劝发菩提心,志在利他,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旨大相径庭乎?若不度化众生,即是自了汉,而为焦芽败种如何则可?(赖栋梁)

答:菩提心是上求下化,智悲双运,若不求智,但思救他,二俱不成。论语祖语,是恐人偏执一面,无补实际,救他须有种种方法,倘无方法,何能救他?譬如自是医生,方能救他之病,若非医生,遇见病苦,劝他求医,亦是悲心,并无不可。我辈学人,今日劝人皈依佛道,学佛念佛亦由是耳。上述各文只言具缚凡夫不能救人,并非不许劝人求救,此与菩提心有何径庭?(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修行与度众生何者重要?

两者都重要,只是轻重有别。修行是本份之事,度众生是随缘,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示现六年参访与苦修,而后证成菩提,先后弘法利生四十九年。这就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有很大的启示,六年参访苦修是自度自利,四十九年弘法是度人利他。

没有自度焉能度人,不能自利如何利他。譬如:老师要教导学生,也必须先充实自己的学识与道德,而后教化学生,从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开始勤求学问与广学道德,这段时间是老师自度自利阶段,学位完成之后,即踏入教学工作,那么,踏入教学工作是度人利他的阶段。

轻重就是如此一般,未证成果位之前,自度自利,是暂时性,不是永久性的,这称之为重,度人利他为轻;等到已证成果位的时候,度人利他为重,自度自利已圆满,何有轻重之分呢?

所以我们应该对修行与度众生有如是共识,才不至于乱了脚步,本末倒置,模棱两可。(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回向偈里有一句:‘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现在学佛,要先求悟还是先度他?

答:佛法是‘般若惟一法,方便有多门’,佛法有种种方便;你先自度也好,先度他也好。楞严经有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但也讲:‘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大家要知道,你自身度了,才有力量度人;自身未度,如何度他呢?那不是好高骛远吗?所以大乘经上都是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自身未度而度他者,无有是处。’那是大乘经所说,不像小乘经只是重自利喔!经典上这部经这样说,那部经那样说,这是因对不同的众生,所以说话有种种的差别;就好像儿女的性情不同,父母说话也就不同。

不过为了千稳万当,你还是待‘花开见佛悟无生’,那时你自修利他都好。(妙莲老和尚开示《法海释疑》)

请问度众生优先呢?或者成佛优先?如何是好!

菩萨(梵语bodhi-sattva)在修行的过程中,每位行者其个性志向皆有不同,有偏独善其身的,有偏兼善天下的,其心境不外乎三种性质:一、悲增菩萨。二、智增菩萨。三、悲智双运菩萨。

何谓悲增菩萨?就是行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悲天愍人,往往把自己的生死大事置之度外,视六道众生如己父母兄弟姊妹,度生之念炽盛。这种行为举动是可敬可贵的,但有缺乏智慧之导引,为了救度六道四生沉沦于苦海,致使自己的修证有所耽误,三毒烦恼(梵语klesa)未断,生死未了,三界未出,菩提未证,因此仍然受生死之惑业所牵制,必然随惑业投胎转世,做个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此辈之菩萨行者其动机志向,心行甘愿,无怨无悔,是名悲增菩萨。

何谓智增菩萨?就是行者一发心修行,其智慧心远胜过慈悲心,一股强而有力的出离心与厌离心,心心欲证得菩提,专注勇猛远离三界束缚,其度生之念抱持随缘态度,不易做到不请之友的关怀情,是名智增菩萨。

何谓悲智双运菩萨?就是行者发心修行自始至终,毕生禀持慈悲心与智慧心同时运作发挥其功用,不偏慈悲心不偏智慧心,如鸟二翼,两者互为滋润,有相得益彰之微妙度生,如此行不二法门,处处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妙行。约自己而言,可证成无上佛道,约众生而言,可度化无尽六道四生,本著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中道妙行,名为悲智双运菩萨。

前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其走向往往偏于先度化众生为优先,但由于缺乏智慧导引,不能与中道法门相契,故易造成败坏菩萨之危机,利弊于此也。

中者智慧心重于慈悲心之菩萨,其志向往往会偏向自度自利,独善其身之途径,缺乏慈悲心之滋润,有倾向二乘人的习性,非佛出世度生本怀。

大智度论云:“悲愿不足而空智生,必堕声闻(梵语sravaka)。”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梵语paramartha-satya)。”

节录法华经这段经文,在印证如来示现世间度生,其根本动机意趣在于佛乘,而不在二乘或三乘,若能正见此一观点,即不失佛法微妙大意。方不落于急证菩提,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之强烈对立。

此辈智增菩萨行者,其动机与志向就易于为成佛而优先了。

后者是慈悲(梵语maitrya)与智慧(梵语jnana)融合运筹,行不二法门,证中道妙行为本,不偏不倚,如此边学边证边度生,所学是为了度生为了证菩提而学;为了要证菩提故须广学正法,普遍度生;为了度生更须博学诸法,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三种菩萨行门风范,顾名思义,各有其独到的轻重缓急之异,若择其法门而修证,理应选得悲智双运菩萨为尽未来际受持之法门也。若如此,诸佛赞叹,菩萨欢喜,天龙八部护持。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梵语virya)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您常常讲,‘要先度自己,才可度人,只有真菩萨才可以度人’;又说,‘念头一转,只要为众生就是菩萨’。这里是否有一点矛盾?”

答:你的疑惑不错,应当有这个疑惑。但是要晓得,“先度自己而后度别人”,这是菩萨的事情;“自己没有能度就去度别人”,也是菩萨事业;这两种人都是菩萨,不过这里头有差别。自己没有度,度别人未必靠得住;你认为是度别人,别人是不是真的得度了?你把他度到哪里去了?有十法界,你把他度到哪个法界去了?如果把他度到饿鬼、地狱、畜生,那也是度,不能说不是度,“度”是帮助的意思,你帮助人到哪个法界去?所以必须自己得度,你自己认识路了,你知道方向,你不会误导众生。为什么?你是过来人,这个就没有错。自己没有得度,不是过来人,前面的路怎么样?不晓得。不晓得,随便指路,这是一桩危险的事情。

在净宗就有一个方便,净宗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决定正确。我自己没有度,这个劝人,决定没有错;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指的,那还会错得了吗?只有这条路是正确的,自己没有度可以度人。其它的八万四千法门,那个可不容易,可不简单,你自己没有度的话,决定不能度人。净土法门,自己没有度可以度人,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的。所以把阿弥陀佛介绍给别人,非常热心介绍给别人,劝别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是菩萨。

菩萨他自己能不能往生?不一定,菩萨不能往生的也很多。什么菩萨?名字菩萨,有名无实的菩萨,这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往生,但是他劝人,那个人要是真肯信,那个人往生了。如果他劝的人很多,要是劝了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都往生了,他自己虽然没有往生不要紧,到他临命终时,他那一帮的朋友都到极乐世界了,一定会跟阿弥陀佛说:“我们能到极乐世界,都是他劝我们的”,拉着阿弥陀佛:“我们去接他往生。”你们想想看,可不可能?可能!只要他在那个时候见到阿弥陀佛,真的想去,他就去了;如果见到阿弥陀佛还不想去,那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大慈菩萨讲得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自己精进;劝到十几个人,你的福报就很大,这是真的,你就修了大福报;你能够劝几百人、几千人,你就是真菩萨;你能劝念佛的人超过一万人,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是大慈菩萨讲的,勉励我们把净宗法门普遍介绍给大众。你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你的疑惑就解除了。

本文来自作者[残花月]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r8848.cn/zlan/202508-21586.html

(7)
残花月的头像残花月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残花月的头像
    残花月 2025年08月20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残花月”

  • 残花月
    残花月 2025年08月20日

    本文概览: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

  • 残花月
    用户082007 2025年08月20日

    文章不错《关于秧歌的介绍》内容很有帮助